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大家好,我是专注教育小分享,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
一、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一位美国老师想教孩子画苹果,他就会给孩子一个苹果,让孩子自己去摆弄、观察,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去画。而同样一个中国的老师教孩子画苹果,他的步骤是认真讲解示范,告诉孩子从哪儿起笔、到哪儿落笔,让孩子记住这些步骤,然后模仿着画。5岁的美国男孩Jack在老师的建议下画苹果。老师把画画用到的工具,画本、铅笔橡皮、彩笔等为Jack准备齐全,又在他面前放置了一个苹果,然后就离开了。至于苹果应该是什么形状的、应该被涂成什么颜色、整个画纸如何布局等具体问题,Jack的老师并没有有给予他任何建议,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相信Jack,相信他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手指去描绘。
至于Jack会画出什么样的苹果并不重要,用Jack老师的话说:“重要的是,他在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到了最后,Jack与其他的同学在画纸上“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苹果,有规规矩矩的红苹果,有被咬了一口的绿苹果。Jack听说过圣经故事《一个金苹果》,于是,他就画出了一个黄灿灿的“金苹果”。
5岁的中国男孩坤坤在老师的要求下,端端正正坐在课桌前,准备着学画苹果。坤坤的老师先帮坤坤和其他孩子准备齐全了画画用到的纸笔,然后向孩子们简单演示了画苹果的前后步骤,即:先用铅笔勾勒出轮廓,之后用橡皮进行修改,等苹果的雏形有了以后,才能进行上色。
而适合苹果的颜色,老师说,一般上都是大红色。在确认坤坤等都明白了以后,老师又几乎手把手地带着孩子在纸上画了圆形的、大大的、红色的苹果。下课的时候,坤坤和其他同学都交上了各自的作品,无一例外,老师看到的都是依她的言语之“葫芦”而画出来的大同小异的“瓢”。同样是画苹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老师,却选择了不同的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表明,创造力与想象力关系密切。具有创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因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梦想。
现实是重要的,梦想也是重要的。梦想对于孩子是一种解放,会使孩子从现实的束缚走进自由的世界。泯灭孩子们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实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孩子的创造力受到抑制。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却有一个“度”的问题:只有讲究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才能使老师的有意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般来说,敢于发表意见的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所以,要敢于在公共场合畅所欲言,即使出现了错误也不用怕。
第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要发扬学生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每当遇见新事物,要让自己深入地去了解,摸一摸、问一问。另外,敢于“异想天开”,这些都会有助于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第三,帮助学生建立独立处理问题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中,学生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要学会分析、归纳以及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从而独立设计解决方案。这对于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第四,丰富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很多时候,学生不能很好地独立思考,这并不是因为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推理的时候,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要帮助他们积极丰富知识和经验,促使打开广泛想象的思路,从而拓展思维领域。
第五,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推理需要对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行,要在平时注意理解一些概念性的事物,也可以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题目。
二、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兴趣,与学生的性格特征关系密切。这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品质,对人的职业准备具有明显的导向意义。在这些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会自觉带着问题去深入挖掘问题的实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作为老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这种持久、明确的趋向性人格品质,尊重它,维护它,引导它。
那么,教师该如何尊重学生的特点与兴趣,然后帮助学生养成有疑而问的习惯呢?我们来看看一位语文教师的体会:
1.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健康心理学马斯洛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学生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应该说,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老师培养的。要学生发挥探索精神,就要保护他们的这种可贵精神。欢迎学生提问,不因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或不合时宜而呵斥。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积极鼓励表扬。
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例如教《峨眉道上》时,有位学生问:“峨眉山路有什么特点?”我就让全班同学为他的敢于提问进行热烈地鼓掌,并请其他同学帮其解决问题。这位学生见自己“一炮打红”,自然洋洋得意,他学习的自信风帆高高扬起。
2.授其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
学生兴趣激发后,往往会产生极大的热情,思维也进一步活跃。但有时由于方法不对或方向不正确,使得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甚至可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问题问正确,提出的问题要鲜明,指向准确。并教给质疑的方法,提高问题质量,问对问好。
(1)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现行教材大多都有预习提示,这对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预习中充分寻找有疑惑的地方,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学前明确要求,并在阅读时用铅笔在有疑、难的地方提出问题,也可以写在预习本上。
(2)对课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课题的质疑必不可少,更要养成习惯,经常推敲进行研究,寻找规律,从而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如教学《和时间赛跑》,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课题处质疑:“和时间赛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它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合作,积极研究,各抒己见。最终,学生理解了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小珊迪》,我直接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一个学生读后产生疑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晴”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扩展空间,使学生有疑必问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更加强烈了,于是也就更加好问了。学习《太阳》一课,当学到太阳的三大特点:远、大、热时,学生提出“如果太阳消失了地球将会怎样?”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单凭课文内容是难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课后自己去查阅资料,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解决疑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读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第二节课,他们竞相上讲台,把从《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中查阅到有关资料,给同学们做了生动、有趣的自我介绍,这样,主动地获得了远比教师讲授要来得深刻的知识,而这一知识正是来自于课堂上浓彩重墨的自主学习活动。这位老师采取“质疑”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发现。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提问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应该鼓励学生不要囿于现在答案,而要多方位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哪怕学生的问题稀奇古怪,不着边际,也不要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应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