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位老师好厉害!上课都不用带书,教案也不用,直接讲。一般来说,老师上课连书都不带,我们就认为他身手不凡,是特别好的老师。#教育#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常常上课不带书,教学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读初三,碰到一个相当厉害的化学老师。他姓刘,0岁不到的年纪,教我们那年,他已经教了6年初中化学。
我们都非常喜欢他。他长得特别帅,笑起来很灿烂,很好看。他说话非常和蔼,喜欢拍着学生的肩膀,那语重心长的样子,特真诚。他爱唱歌,学校搞文艺表演,他都要上台高歌一曲。
他上课非常有味道。如果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他就会讲一些幽默的话,或者来一个俏皮的小幽默来活跃气氛。尤其令我们感到钦佩的是,他上课经常不带书,只带一支粉笔,边讲边板书,唰唰唰,总是写了满满一黑板,下课铃一响,那支粉笔正好写完,在众目睽睽之下,背着手,潇洒而去。
他的教学效果很好。整整45分钟,几乎没有人不认真听课的,很多学生都将眼睛睁得大大的,按照他的指挥棒,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翻课本,生怕漏掉了什么内容。他讲的知识点,都是当堂消化,课后只用认真做好巩固练习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复习。那年中考,化学满分分,我考了95分,后来见了他,感到特别不好意思,为啥?我拖了他的“后腿”了,全班的平均分是98分。
我刚上大学的那一年,听说他被破格调到县一中去了,教高中化学,现在他已经退休了。偶尔,我会想起他,尤其是他不带书讲课的样子,好酷好酷,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很深的印象。
年轻女教师上公开课不带书,课堂气氛很好,效果一般几周前,学校里有一位女教师上公开课,她是教语文的,上课也没有带书,连粉笔都没带,只拿了一支PPT翻页笔,就信心满满地走上了讲台。
她年轻漂亮,有一定的教学功底。她才24岁,长相很甜美,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想必学生也还喜欢她。她走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PPT,然后开始讲课。教态很自然,普通话挺标准,衔接很紧凑,没有冷场,看来,她有一定的教学功底,是可造之材。
她纯用PPT上课,完全脱离课本。她一页一页地翻着PPT,一边翻一边讲,就像介绍电影剪辑。PPT一看就是从网上下载的,页角的水印是其他学校的名称。她始终没有要求学生看课本的哪一页,学生没有在课本上写一个字,也没有记笔记,学生们的语文书都很新,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打开。
课堂气氛还算好,教学效果挺一般。PPT做得很精美,穿插有轻音乐,有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小视频,老师讲得唾沫四溅,学生看得饶有趣味,偶尔哈哈哄笑。课堂提问也有,问题都写在PPT上,学生回答后就直接展示答案,整节课的气氛还算轻松愉悦。最后,有几个拓展练习,学生完全没弄清题意,回答得云里雾里,老师也竖大拇指说好。
下课了,板书一个字都没有,一切都在PPT里。离开教室前,我问了旁边同学两个简单的问题,是刚刚PPT里有的重点内容,学生一脸懵逼,摇着头说不知道。
两位老师上课都不带书,效果有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这两位老师上课有个共同点,就是都不带书,但是,他们的教学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原因何在?
第一位老师:没有带书,但书在心中。刘老师上课基本不带书,但他一开口,就要求学生将课本翻到哪一页,甚至他要讲的内容在该页面的哪一行,他都记得。表面上看,他很随便,但整节课他都没有脱离课本,每在黑板上讲完一个内容,他都要求学生回到课本,认真研读,激发思维。
他上课不带书,是因为他对教材已经研究得非常透彻,非常熟,课本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中,他不但没有脱离课本,而且对课本扣得非常紧,应用自如,已经达到了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教学效果当然很显著。
第二位老师:淡化课本,注重课件,舍本逐末。那位女教师上课也没有带书,她并非像刘老师那样,对课本的内容烂熟于心,而是完全依靠课件来上课,老师和学生都将课本丢到了一边。
这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有很多年轻教师,凭着信息和网络技能的优势,在上课时,完全依赖于课件。课前没有认真地阅读课本,没有仔细的研究内容,没有做到“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情,吃透教师用书”,而是想方设法的到网上去搜罗形式美观的课件,稍加改动就拿到课堂,照着讲,连粉笔板书都省了。
这很明显是一种惰性,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终的结果,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和老师一起,浮光掠影地看了一遍PPT,脑海里什么印象也没留下,教学效果一定会不尽人意。
结束语上课一定不能脱离课本。离开了课本,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教学方式。
课件只是教师用以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已。它只能是对教学内容起补充、拓展、演示、概括、总结、提炼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决不可丢掉课本,完全依赖课件,否则的话,后果很严重。
(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