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hy.stock.cnfol.com/bankuaijujiao/20191018/27733562.shtml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龚梦泽
近日由纵目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智能泊车生态圈论坛暨纵目科技新品发布会正式举行。会上,纵目科技发布了三款新产品:新一代智能传感器SDR1毫米波雷达、新一代L3级别Drop’nGo平台、第二代自主泊车系统(AVPGen.2)。
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主泊车这个市场容量很大,未来几年这个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我预测,在未来3-4年,L3、L4级别的自主泊车渗透率可能达到5%-10%。到年左右,L3、L4级别的自主泊车在中国可达到10%的渗透率,AVP(自主代客泊车)产品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自主泊车选手集结趋势已至
自主泊车存在广大的市场需求。唐锐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说全中国万辆车,可以实现20%-30%的自主代客泊车渗透率,几百万台车光服务的费用每年就有百亿级别以上的规模,这里面还不算其中的硬件所带来的上下游的利润。所有加起来会是千亿级别的市场规模。
事实上,对于销售端,自主泊车可以很好的扩充汽车实用的智能科技功能,成为车企的销售卖点;而在出行端,自主泊车更是击中了出行平台泊车管理的痛点。作为自动驾驶的一种形态,自主泊车“左右逢源”,成为现阶段实现技术落地,商业变现的最佳方向。
此外,据记者了解,在目前自主泊车的研发阵营里,以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分野,基本演化成两大阵营:一方是以百度、纵目科技等为代表的“单车智能”派,即通过对车辆的改造,提高单车智能的方式来实现自主泊车。
另一方是以博世以及吉利“爬行者智能系统”为代表的“车场协同”派,即通过对停车场端的设备改造,强调车端与场端的协同来实现汽车的“自动泊车”。
在唐锐看来,做车场协同的场端成本是不可控的。“停车场如果要投资万元,一万个停车场是亿,不太现实。我们此次发布的第二代自主代客泊车的技术,在第一代能够覆盖的场景和安全性基础上又有了一个非常质的飞跃。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的技术是遥遥领先的。”
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百度的自主泊车解决方案现可适用于市面99%以上的的停车位,目前已有Gofun出行、盼达用车、威马汽车、现代汽车、欧拉汽车、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江淮汽车、力帆汽车等9家企业成为百度自主泊车合作计划的首批合作伙伴。
而在更早之前,纵目科技于去年12月26日宣布收到中国一汽的项目定点通知书,将在一汽红旗品牌年的量产车型上,部署低速自动驾驶L4级自主代客泊车系统(AutoValetParking简称AVP)。这也是国内首个AVP项目明确落地的消息。
此外,荣威、小鹏等也向外界展示过其自主泊车技术。
纵目科技加速泊车智能化进程
记者注意到,目前各大厂商的自主泊车演示普遍依赖于昂贵的传感器,用于停车场建设的智能设备、激光雷达和物联网等全面覆盖的成本较高。这直接导致截至目前自主泊车还只处于“爆发前夜”,停留在“定点展示”阶段。
据了解,已知最早的落地案例来自年7月份戴姆勒和博世联手打造的“自动代客泊车服务”。戴姆勒提供测试汽车和汽车技术,博世负责停车场的智能化改造,在斯图加特的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用户就能享受到使用手机APP操控实现自动泊车。此后,像大众、奥迪、国内的荣威、小鹏汽车等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外界展示过自己的自主泊车技术。
此次大会上,纵目科技重磅发布了三大新产品,包括1个智能传感器和两个自主泊车系统。“纵目科技新一代智能传感器SDR1毫米波雷达为全球首款可用于低速无人驾驶的4D毫米波雷达,可输出激光雷达的致密点云信息,从而实现基于雷达点云的高精度定位。”纵目科技副总裁、智能传感器事业部总经理李旭阳如是说。
作为中国自动驾驶(AD)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技术及产品供应商,如今,纵目科技低速L4自动驾驶衍生出两种商业模式:第一种,给主机厂供货模式,帮助主机厂来开发相关的智能功能;第二种,打造汽车生态圈模式,向共享汽车等出行运营商提供解决方案。
除纵目科技外,不少玩家也纷纷加紧在智能泊车领域的布局。
北京停简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车联业务总监、车亭智能CEO王钢介绍,自6年以来,全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近5倍,但中国核心一二线城市普遍存在40%至65%的车位缺口。目前,“中国停车位缺口万,空置率却高达51.3%”。
“基于感知、定位、规划、控制,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自动驾驶中心高级经理管勋说道。管勋透露,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小鹏汽车将于年向XPILOT3.0+进化。
此外,广汽研究院智能驾驶技术部部长、广汽L3/L4无人驾驶技术总监郭继舜认为,在自主泊车方面,主机厂要实现“整体成本可控、自主泊车云端足够强大、自主泊车功能安全”。据郭继舜透露,“广汽正大力推进记忆式泊车、自主泊车技术的落地,预计年底实现量产。”自主泊车负责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问题的自主泊车,不仅对传感器等有着更高的技术要求,还需要与车联网等协作发展。
(编辑白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