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blog.csdn.net/abc123_____abc/article/details/120309859
书谱,十一
今日这段内容相对之前有些晦涩难懂,因为涉及到笔法,需要解释的点很多。
孙过庭在阐述书法的一些本质内容前,先说了“笔法”晦涩难懂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历代笔法“秘不示人”的原因。
1,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
高手即便对书法有所感悟,也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那些能用语言说清的规律,到纸上演示时又很难表现全面。
所以只能粗略的描绘,将其中重要的一些东西记录下来,希望大家能仔细的斟酌思考,早日通汇提升。至于没有涉及到的部分,将来再补上。
这是大概释义,因内容没有涉及到值得推敲较真的点,所以未严格按照单字抠意思,以通顺易理解为主。
笔法之所以被当成秘不示传,一直有“圈层”分别,关键在于难讲述者解释,听闻者难理解。这是孙过庭想表达的意思。
说书法难理解,这个大多数爱好者或还认同。
但“言不尽,尚难形”,说的是书法难讲清,难道“老师们”“高手们”也都有这种困惑吗?
是。
之所以笔法被历代传的神乎其神,就是因为很难讲。
书法是一个在规律中追求没有规律的艺术,如果按照科学方法学习,是有一个相对严谨的过程的。
举个自学者都困惑过的例子来说。
学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入手吗?
大家虽然是这样建议的,但事实上也未必非要楷书,篆隶也可以入手,这统称为正书。学正书打基础,都一样。
然而又会有人问,学书法一定要从正书入手吗?我只喜欢行草,为何不能直接学行草呢?
书法毕竟讲究的是“法”,是规律,简单来说是一种游戏规则。正书中用笔的规矩、结字的规律是最简单的,也就是根基。根基不学,速度更快的行草怎么学?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行草也能具备这种规律,单拎出来也能掌握。只是没人引导的话,会入歧途而已。多数爱好者正因不知这点,才走成野路子。
书法没有死规矩,只有不合适的规矩。
这就是它难理解的地方。
有些东西不合理,但到了一定阶段后,它就成了合理的。
这怎么讲?
再说书法本质类的内容,当代名家高手开的培训班课程,我看过许多。
教学也无外乎从笔法、结字、章法来,教的都是这些东西,但由于个人的技巧不同,理解不同,教学也有所差异。
每个人都有对书法的独到理解,但教学面向大众,所以无论何种高手教学,一个班里肯定有一部分是“接收”不到的。一班二三十人如此,书史百代又当如何?
书法真难讲,我们只能讲出自己的理解而已,没人能全面描绘它是什么样子,每个对书法通汇的人都认为自己所学是片面的,并不算懂书法。
这不是谦虚,事实如此。
高手不是因为水平高而学会了谦虚,而是站的层面高,看到了值得敬畏的东西。
书法中那些难理解的东西,孙过庭也举了一些例子,就是下文这句。
2,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今日写下一些用笔的逻辑,以便没入门的爱好者开悟。
“拿笔”有深、浅、长、短的区别,“使用笔”有不同方向不同力量的区别,“转动笔”有衔接连带的区别,“用笔”则有点线变化的区别。
这句是本段精华,也是最重要的一段。
讲的就是用笔。
也是孙过庭认为很难讲清的那些。
比如“执笔”,深浅长短。
其实无论何种执笔法都一样,都是为了方便使用而延伸的,有二指三指五指握笔抓笔等,但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执笔的深浅长短而已。
有方便顿挫的,有方便连带的,有方便写大字的,有方便写小字的,仅此而已。
每个人由其书风不同,所用毛笔不同,执笔习惯也就不同。
别人说这样执笔好,那样执笔好,其实都是瞎扯淡。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执笔习惯都不太一样,不都产生了大名家?
再说“使”。原文中“使”并不好理解。所谓“使”就是,使用笔锋。这跟用笔还不一样。
完了,到这又是一语成谶,讲清其区别。
从一个小孩的角度来思考,不懂法度,没有什么起行收提按转折等所谓的笔法。
单纯玩笔锋,用毛笔写写画画,就是使用。
他们在乱写乱画中能做出的变化,也无非是线条方向的变化,力量大小的变化而已。
但是书法中的“用笔”呢,就是要合理控制这些方向以及收放。
“控制”就是“法”。
再说“转”,此处“转”也并非“转笔”的笔法动作,而是让笔锋转动起来。转动起来,能做出的变化无非是提按而已,按笔转是“环”,提笔转是“够”。
相互交错。
看过《书法心法》专栏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就是笔法中的“提按转折”。
孙过庭这里只用了一个“转”字表现。
这要是没人解释,谁能看懂?所以我没入门的时候,我是真看不出书谱的价值。等能看懂了,它又没啥用了。
“用”,说的是点画向背的区别,其实把刚才那些执笔的方法,控制线方向、力量的方法,控制毛笔运转的方法结合使用,做出变化。
这就是用。
所谓向背,只是变化中一个矛盾,算是一种简单描述。在这里需要理解成所有的“阴阳对比”变化。
缓急、收放、疏密等等。
把用笔的一些动作按照这些方法排布变化,就成了书法。
这就是书法呀。
相信到这大家都能看懂。
但有一句话我没说,那就是我远没讲全面,还差得多。
但就这个话题,也只能讲这么多。再多就写不完了。
大概每个写书法理论文章的人,心中都会藏一句MMP。
无可奈何。
3,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
总结这么多方法,找出其精华,主要是想列举出前人的不足,为后人打下一个理论基础。至于分析它们的根源和流派,我会尽量以一种简洁恰当、充分易懂的方式写出来,看后便可以通晓书法本质,做到书写上的提升。至于那些奇谈怪论,我就不说了,没啥用。
这句话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也没啥用。因为孙过庭眼中的“简”,有点太简了。
所以看释文,白搭。
我解释书论从来不按释文来,因为白话释文离孙过庭想表达的本质,差着十万八千里。
像这种晦涩的书论,唯一能看的,就是不同名家对其写的“注”。
近代有谁注解过书谱,我不太清楚,但肯定是有的。我懒得找了,因为懂了原文之后,看谁“注”都没实用价值。
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一找。
想要学,就别怕费事。网上那些一查就能找着的白话文注释,怎么可能有用呢。
须知: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我的文章,也只能是个参考,自己阅读思考的时候要以自己的判断为准,这种判断来源于实践的经验,随着实践的加深,书法对每个人都有不同呈现,这才是书法真正有趣的地方。
文末还是附上专栏,免费文章可以看一看。我也没能力讲清楚书法本质,毕竟这对孙过庭都是难事。所以我从不讲结果,只引导思考,把一些难讲解的知识以一种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至于能学到多少,全看自己跟着思考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