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魔力,使老年人尽显年轻活泼,让青年人呈现老成厚重。
第二节 押平声韵的七言绝句
押平声韵正格的七言绝句,也是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基础都是对应的五言绝句。在每一句的前边加上两个字,第二字与五绝“起”音调相反,就变五言为七言了。为方便记忆,后文中用“+”代表此位置平仄皆可。下面逐一演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变成七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A式,平起仄收(平仄脚)
押平声韵,首句不入韵,平仄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由五言的第一种形式(仄起仄收,平仄脚),演变成七言的第一种形式,就这么简单,其余三种形式,以此类推。
+—+|+—|,+|——||—。
+|+——||,+—+||——。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选出的这三首七言绝句,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七言A式的代表作。因平仄脚作品不多,所以只选了三首做例诗说明。
第一,首先看它们的押韵:首句不入韵,只有双句末尾一个字在同一个韵部,押韵。单句末尾一个字用仄声,不限韵部。要求熟记押韵歌诀。“开、来”一个韵部,“痕、坤”一个韵部,“中、风”一个韵部。
第二,看它们的格律:看每一句双字(节点)位置的平仄,用格律规则的三句话检验,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则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一句中平仄相间:
第一句:例诗1,间、月、菲。例诗2,家、砚、头。
例诗3,竿、日、桥。
第二句:例诗1,寺、花、盛。例诗2,朵、开、墨。
例诗3,缕、烟、影。
第三句:例诗1,恨、归、觅。例诗2,要、夸、色。
例诗3,少、荷、倚。
第四句:例诗1,知、入、中。例诗2,留、气、乾。
例诗3,时、首、西。
一联中平仄相反:
例诗1,第一联:间对寺,月对花,菲对盛。第二联:
恨对知,归对入,觅对中。
例诗2,第一联:家对朵,砚对开,头对墨。第二联:
要对留,夸对气,色对乾。
例诗3,第一联:竿对缕,日对烟,桥对影。第二联:
少对时,荷对首,倚对西。
两联中平仄相粘:
例诗1,寺对恨,花对归,盛对觅。
例诗2,朵对要,开对夸,墨对色。
例诗3,缕对少,烟对荷,影对倚。
第三,起承转合。这三首例诗,起句均为破题,引出承句,作为铺垫。第三句皆为转折,顺势牵出合句。可谓谋篇布局合理,起承转合到位。
第四,“一、长、不”三个字是平仄两读音,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是一句中的第一个字,平仄无所谓了。七言格律诗的格律有“一、三、五不论(孤平句式除外),二、四、六分明”之规定。
第五,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赏析,都留给读者自习。
第六,创作指导:这三首例诗的起笔,直接或间接点明时间或地点或环境,都是围绕标题进行的铺垫;然后,以进一步推进标题含义,向纵深发展,来加深或巩固标题,加强铺垫之势。转折之意是想方设法把读者的兴趣吸引过来,或反铺垫之意,或加深铺垫之意,或另辟蹊径,以设问、自问等形式出现,引出合句为目的。如:例诗1,“长恨春归无觅处”是以反铺垫手法,自问自答形式引出合句“不知转入此中来”。例诗2,“不要人夸颜色好”是以加大铺垫力度,反手肯定之势,完成和实现作者的创作目的,“只留清气满乾坤”。例诗3,“多少绿荷相倚恨”是以另辟蹊径手法,设问之式,牵引出自答之合句,完成作品的起承转合。作品在有限的诗句中,向读者交代了时间、地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也亮出了作者的爱恨情仇,褒贬心态。所以,才能引起读者的不同见识或共鸣,真正达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
(待续)
李书文笔名:秋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月刊》顾问,辽宁省诗词学会会长。出版个人诗文集五册,编撰出版诗词专用工具书《中华实用诗韵》《中华词律辞典》《格律诗词创作》。作品入编《中小学诵读精华》。
戳“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