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本文来源:深圳晚报」
深圳晚报见习记者王涛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这种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是光明科学城拉开建设序幕以来的日常景象。随着一个个全新项目拔地而起,纷至沓来的科研机构先后落户,完善的创新生态初显成效。光明科学城,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科技创新之城正在崛起。
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实施,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第一次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站在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主赛道上,同时也标志着光明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两年后的今天,通过“硬件、机制、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光明科学城正在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着具有光明特色的先行示范答卷。
以一流装置为核心,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
科技创新离不开“硬件”支持。光明科学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总体构建光明中心区、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空间布局。
作为光明科学城的“硬件”核心,装置集聚区按“一主两副”空间规划,布局了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三大集群”。其中,大科学装置集群,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依山面湖,重点建设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的世界级、稀缺性大科学装置;科教融合集群,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布局大科学装置和高水平大学,营造高端前沿、开拓创新的科学发展氛围;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布局科研机构、共享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设施,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
具体做法上,光明科学城坚持以一流装置为核心,布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重大创新载体,高水平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研机构、大学等创新链条。
在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中,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土建工程主体已于年1月正式封顶,精准医学影像设施、材料基因组正加快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和设施研发;在集聚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方面,光明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支持紧密结合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优势学科、打造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让学子梦想为科学落地赋能。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今年4月,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等八大科研机构平台集中入驻光明科学城,瞄准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光明科学城“科学阵容”更加壮大,进入了科技平台大集聚和创新能力大提升的新阶段。
该院院长谭力海介绍,以光明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为契机,该研究院将瞄准人脑神经科学,特别是语言神经科学的重大基础问题和核心技术,攻坚克难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智慧(创意)产业,争取到年,推动研究院的关键核心技术全面落地光明,初步建立以脑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国际一流的脑科学研发中心和协同创新基地。
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机制的创新与政策的协同。今年,光明区编制完成了《光明区科研攻关“揭榜挂帅”实施方案》,初步梳理出外泌体载药技术研发等1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清单。支持深圳湾实验室等实施“双聘制”等灵活制度引进高端科研人才与产业化人才,引进国家、省、市各级认定的高层次人才79人。以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深圳湾实验室入驻区属创新型产业用房科润大厦为试点,探索区属国企统一简装,科研机构集中入驻的快速入驻模式。
推动深圳湾实验室规划建设测序等9大科研平台,实验室44台仪器设备实现对外开放共享,上半年有效工作总机时约1万小时,医院、晶泰科技、科兴药业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共享大型科研设备开展科研工作,多措并举推动科学创新生态发展。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快完善科学创新生态链
在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内,落户不久的深圳市哈深智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浓厚创业氛围,该科创企业主要致力于绿色印刷电子关键材料和工艺产业化落地。
“柔性印刷电子材料是非常新兴的技术和产业,在可穿戴智能装备、一次性消费电子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该企业创始人赵维巍表示,目前光明正在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区域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未来有望形成产业闭环。“无论从企业的上下游配套来讲,还是从大的发展环境而言,光明都非常适合我们。”
这是光明区不断“筑巢引凤”、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扎根这片热土的一处缩影。在光明科学城的“金字招牌”下,近年来,光明区推出多项创新政策,同时制定《光明区关于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改革牵引,问题导向”原则,聚焦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快营造“沿途下蛋”生态,培育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光明科学城对企业的吸引力,光明区还统筹实施《光明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方案》,联动组织13场线上线下专题培训活动,年首批申报国高企业数量达家;新增市级企业科技创新平台2个,全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达个;新增入驻留创园海归团队12个、入驻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项目11个。
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起点,一座“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的未来之城,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已在光明华美绽放。-08-:00:00:0王涛光明科学城正一笔一划书写先行示范答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加速崛起/enpproperty-08-:00:00:0王涛content_.html1光明科学城正一笔一划书写先行示范答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加速崛起/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