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20年期望落空,通信技术失败多少都有

苹果推出了一款蓝牙耳机,它作为iPhone的配件面市,配有无线充电功能,造型奇特、价格不菲、销售惨淡。

它自然不叫AirPod,而叫AppleiPhonebluetoothheadset(苹果iPhone蓝牙耳机)这样一个直白的名字,发布于年,配合初代iPhone问世。

不同于初代iPhone给全球通信市场带来的改朝换代的冲击,这款耳机毫无存在感,最大的价值可能是作为稀有苹果收藏品在eBay上流通。

长得一点也不像苹果耳机的苹果耳机来源:eBay

在年第一款蓝牙耳机诞生之后的十几年里都不太受人待见。带上偶尔还闪着光的单耳蓝牙耳机,看上去不是个司机就是特工wannabe。《连线杂志》年还调侃着道“小时候可能是看多了机械战警,以为用电子器件装饰自己是很酷的做法。我们想强调一点:一只耳朵戴着个蓝牙耳机走来走去是很蠢的行为。没有例外。”

其它问题还包括配对过程繁琐、连接中断、需要频繁充电等等。

纵使乔布斯执掌下的苹果,也没能让人接受蓝牙耳机。由于第一次试水太过失败,苹果隔了将近十年时间才推出第二款蓝牙耳机AirPods,去年卖掉万副。

现在AirPods每季的销量超过其它所有蓝牙耳机之和。在蓝牙作为一种通信标准推出20年之后,它终于不再是人人手机都有,但只有小数点后几位百分比真在用的东西。

但AirPods的成功源自苹果定制的芯片、以及与自有操作系统的整合,恰恰背离了蓝牙技术最初的寄望。它不再是当初创造者们所设想的一个“连接一切电子设备的桥梁”。

蓝牙曾被视为统一通信标准的希望

科技界对蓝牙的期望,你从名字就能看出来。

年代,创造一个短距离无线传输方案的想法在几家巨头公司间不谋而合地产生。英特尔内部有一个名为Business-RF的计划,爱立信内部有一个名为MC-Link的计划,诺基亚内部有一个名为LowPowerRF的计划。三家公司做的事情大同小异,但爱立信率先完成了研究。

爱立信工程师JaapHaartsen从年起就在公司内部独自研发这个项目,两年后邀请有同样想法的英特尔和诺基亚工程师一起来碰面。

而在英特尔负责类似项目的工程师JimKardach是历史爱好者,因为要和这些北欧公司合作,就买了本TheVikings看北欧历史。北欧史都绕不开丹麦国王HaraldBlatand国王,因为爱吃蓝莓而将牙齿染成了蓝色,绰号蓝牙(Bluetooth)。

JimKardach提议以“蓝牙”作为这一技术的代号。“HaraldBlatand国王在10世纪统一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像我们打算把PC和手机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连接起来一样。”JimKardach这样对在场的工程师们说。

这一代号得到了三家公司的首肯。他们将这一技术看作电子设备实现通用互操作性的机会——不仅仅要实现手机和电脑的连接,还要实现不同公司之间产品的连接。

当时的爱立信认为,如果能实现该公司手机与耳机之间的互联互通,也许有益于提振这两个产品的销量。英特尔也认为,如果能把手机和电脑连起来,或许能够推动其PC销量的增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需要为全球电子设备制造商创造一个通用的RF协议。但仅靠三家公司还不够,年,他们又邀请了IBM和东芝的代表坐下来一起讨论在全球范围内推出这项技术。

年5月,控制蓝牙技术的蓝牙特殊利益集团(SIG)宣告成立。第一场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共同制定一个标准的、可互操作的协议;确定这项技术必须能免费提供;确定芯片必须便宜且易于安装。

另外,这场大会也通过了以“蓝牙”作为该技术正式名称的提议,并且把HaraldBluetooth中的H和B两个字母的古北欧字体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蓝牙的logo。

来源:Fabrikbrands

统一的标准激起了全行业的热情。年,已经有多家公司宣布了对蓝牙技术的支持,纵使它连1.0版本还未公布。当时,如果你在中国购买手机,有大约80%的可能性会买到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之一,而它们都是蓝牙标准的参与者。PC在软硬件领域最重要的两个巨头——微软、英特尔也参与其中。

年,SIG公开了蓝牙技术标准的1.0版本。

年,爱立信推出了全球第一部使用蓝牙技术的GPR(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手机R,芬兰诺基亚,英国Psion和日本TDK等几家当时的主流厂商也相继推出了搭载蓝牙的硬件产品。同年,全球有约80万台蓝牙设备出货。

全球第一款蓝牙手机来源:爱立信

又一年后,围绕蓝牙的炒作吸引了超过10亿欧元的风险资本。从标准化到商业化再到吸引一级市场加入,仅仅用了三年时间。

1年,针对蓝牙技术的大部分投资来自于构成SIG的五家初始公司,但很多小型初创企业也投入了数亿欧元,特别是蓝牙芯片组和基站的设计者和制造商。它们中的许多是美国公司,如SiliconWave,Conexant和Tality等;还有一些位于远东,如日本的阿尔卑斯电气等;以及一些欧洲公司,如BrightCom和Commil,以及英国的CambridgeSiliconRadio(CSR)。

年,CSR公司联合创始人GlenCollinson回忆说,“蓝牙可能是全球普及最迅速的标准之一。”

在无线电领域,从制定规范到进入市场往往需要数年时间,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一切都被加速了。

低价的蓝牙芯片让普及变得容易。当无线芯片价格超过30美元时,CSR公司产生的Bluecore芯片成本仅为5美元。这符合爱立信最初的5美元蓝牙芯片的畅想。几年时间内,CSR占据了全球市场60%的份额。

1年,荷兰飞利浦半导体公司、德国英飞凌公司、美国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等也拥有了蓝牙芯片制造能力。PC卡当时也被看作是一个重要领域,同年,至少有20家公司推出了产品,包括3Com和摩托罗拉。

各种想法被提出来。丹麦一家名为BlueTags的公司开发了支持蓝牙的行李牌和酒店钥匙;英国的Red-M开发出了一种系统,让医生可以根据患医院的账户;美国的ZebraPass为体育场馆开发了基于蓝牙的无线票务系统,还得到了诺基亚的支持。

当时人们设想,通过这种方式,一个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链路与任何其他附近的设备进行交互。大多数市场分析师也看好这个行业。Frost&Sullivan估计,蓝牙产品的出货量将从1年的万增加到6年的约6亿,相当于7.88亿欧元的收入。

Gartner的分析师KenDulaney在1年表示过高的预期可能会损害蓝牙,称“蓝牙已经越过了期望值的顶峰。”

甚至JaapHaartsen本人都开始担心人们对蓝牙的期望过高。

“人们对蓝牙的潜力和可能性充满热情,但有许多期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JaapHaartsen说,“针对新事物的投资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到回报,随着经济的衰退,许多投资都只是漫长旅途的第一步。”

20年下来,蓝牙只实现了当初设想的一小部分

20年后,蓝牙已经不再是一个手机厂商推出产品时需要强调的功能,而是几乎所有手机的标配。它和Wi-Fi一样被做成手机的标配——两种技术在手机上往往直接由同一个厂商打包提供。今天你只有买老人机才可能不支持蓝牙。

蓝牙标准经历了从1.0到5.0的复杂变化,但它并没有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通信标准,主要还是被用在连接耳机、音箱、车载音响和鼠标键盘上。

先兆很早就有。

年12月,SIG联盟成员3Com在硅谷举行的蓝牙会议上进行了一次演示,用两台配备蓝牙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进行通信,结果搞了半天也连不上。一年后,汉诺威CeBit大会上,德国技术公司Lesswire在会场建立了多个蓝牙基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蓝牙网络),邀请与会者来体验无线传输,但网络一直显示不可用,工作人员在众目睽睽下鼓捣了十来分钟才连上。

Lesswire的项目经理一会儿把原因推给网络过于拥挤,一会儿又推给访客的设备没安装必要的软件。会后,InformationAge的记者写道,围绕蓝牙的热情正在高涨,“他们现在最恐惧的就是蓝牙的原始开发人员所说的是对的——蓝牙就只是适用于信息传输和联系人同步的一个电缆替换工具而已。”

现实还不如当年的“替代数据线”。蓝牙只是替代了音频线、鼠标线和键盘线而已,连手机和电脑之间传信息,基本都直接交给互联网服务来完成——任何大一点的文件,也还是用数据线或者Wi-Fi。

蓝牙技术1.0-5.0版本的变迁

1.0版本发布。

使用2.4GHz频段。多家厂商指出他们的产品互不兼容。音频信号压缩传输,音质很差。在协议层面上不能做到匿名,有泄漏数据的危险。

1年

1.1版本发布。

正式列入IEEE.15.1标准,传输率为0.7Mbps。但因为是早期设计,容易受到同频率之间产品干扰,影响通讯质量。

3年

1.2版本发布。

完善了匿名方式,保护用户免受身份嗅探攻击和跟踪,同时向下兼容1.1版。

4年

2.0版本发布。

推出增强数据率(EDR),能够实现更快速的数据传输。EDR的标称速率是3Mbit/s,实践中的数据传输速率为2.1Mbit/s。支持双工模式,可以一边进行语音通讯,一边传输文档/高质素图片。同时,EDR技术通过减少工作负债循环来降低功耗。

2.1版本发布。

将设备间相互确认的讯号发送时间间隔从旧版的0.1秒延长到0.5秒左右,从而让蓝牙芯片的工作负载降低。改善了蓝牙设备的配对体验,同时提升了使用和安全强度。

3.0版本发布。

新增了可选技术HighSpeed,传输速率理论上可高达24Mbit/s,是蓝牙2.0的8倍,而Wi-Fi当时可以传输达Mbit/s。引入了EPC增强电源控制技术,再辅以.11,实际空闲功耗降低。

4.0版本发布。

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蓝牙综合协议规范,将三种规格集成在一起。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BLE(BluetoothLowEnergy)低功耗功能,功耗较老版本降低了90%。

5.0版本发布。

在低功耗模式下具备更快更远的传输能力,传输速率是蓝牙4.2的两倍(速度上限为2Mbps),有效传输距离是蓝牙4.2的四倍(理论上可达米),数据包容量是蓝牙4.2的八倍。AppleHomePod,iPhone8,8Plus和X等已经开始使用这一标准。

甚至在配件领域,蓝牙也没能统一标准。

当你购买智能家居产品,如灯泡、净化器之类,不管昂贵的飞利浦还是便宜的小米,还是很容易会遇到Zigbee标准。它的中译名为紫蜂,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上协议,多用于家庭自动化控制和工业遥测遥控领域。

当你使用专业健身器材和运动外设时,又会接触到ANT无线网络。不管是环法自行车比赛上记录骑手踩踏频率的传感器,还是健身房跑步时常见的心率带,基本都采用这种标准。它更多地存在于健康、运动、医疗等领域。

像罗技、雷蛇这样的高级游戏鼠标品牌,也会有自己独有的通信标准。罗技使用其专有的2.4GHz无线通信格式,能够创造比蓝牙更快的反应速度和精准度。

设计一个标准让成百上千硬件公司彼此兼容总是噩梦

蓝牙多年来最直接的问题是用起来太过艰难。诺基亚、爱立信十几年前就开始让手机支持蓝牙传输文件,这曾被认为是一种效率更高的通信方式,很适合当时运营商流量昂贵、彩信一条要一块钱的时代。

这种服务的前提是,蓝牙要兼容不同的手机(甚至还有PC),以及它们上面不同的操作系统和不同的软件。协调众多硬件厂商相互支持是一场噩梦。

比如,用诺基亚的Symbian系统手机发送文件,文件会以短信形态出现在其它Symbian手机上。但如果对方用微软或者Palm系统手机,甚至其它厂商的Symbian手机,那传输基本就难以实现。

这和在Wi-Fi或者4G网络下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