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设计
02:38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13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咕、咚”等13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猜测读音
1.玩“猜字”游戏。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咕、咚”二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自由交流。学生发现“咕、咚”二字均由熟字相加组成:口+古=咕,口+冬=咚。教师肯定并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字音。
2.小结揭题,导入新课。
师:真棒!你们说得都很好!这两个字的正确读音是“ɡū、dōn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猜读生字
1.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生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出的生字圈出来,看图猜读或尝试用其他方法猜读,然后同桌、小组交流,把字音读正确。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分小组交流: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学生猜读生字的方法。
(1)借助图画猜读:(课件出示羊、鹿、象图片)学生观察图中动物,从而猜对“羊、鹿、象”的读音。
(2)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猜读字音,识记字形,了解字义:如,“咕、咚、吓、拦、领”。
4.(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采用多形式认读,教师正音。
教师正音:“熟”是翘舌音,要与口语(shóu)相区别;“命、领、咚”是后鼻音;“拦”是前鼻音,声母是“l”。
5.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与形近字比较识记。
熟——热逃——桃命——伞
(2)加一加识记。
口+古=咕口+冬=咚
口+下=吓令+页=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识记。如,“掉下来”中的“掉”,“拦住问”中的“拦”,“逃命”中的“逃”,都可以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猜测它们的大致意思。
(4)组词识记。
6.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指名读、齐读等。
7.学生自读课文,同桌对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准确、更通顺。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认读,教师正音并引导学生口头组词。
2.引导观察会写字在田字格中的笔画、位置,教师讲解书写要点并范写,学生书空。
吓“口”小居左上,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上;“下”竖较长,点跨横中线。
怕“白”字略短于竖心旁,第五笔竖在竖中线上。
跟右边第一笔折后略往左倾斜,竖提较长,捺的收笔略高于竖提。
家“豕”前三撇有长有短,间距匀称,最后两笔撇收捺放。
羊倒八头分列竖中线两边;三横间距均匀,第三横最舒展,竖写在竖中线上。
象上收下放。重心对正,形体偏长。第六笔撇从“口”中斜出。
都左宽右窄,左高右低相错位。横撇弯钩起笔略高于左部的第二横。
3.学生先描红、再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评议:这些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写得不好,需要怎样改正?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图文对照,自由朗读课文,碰到长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
(1)“咕咚”到底是什么?
(2)课文配了几幅图?每幅图对应哪几个自然段?
3.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5.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1)观察插图一,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教师随机正音,重点指导将下面的句子读正确。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观察插图二,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指名朗读第3、4自然段,师生正音,教师重点指导读好下面的句子。
◇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观察插图三、四,说说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指名朗读第5~7自然段,师生正音,教师重点指导朗读下面的句子。
◇野牛又问大伙,大伙也都说没看见。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6.理解课文内容。
五、回顾交流,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1)同桌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在识字、读文方面有哪些收获。
(2)同桌合作读一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2.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抽取写有会写字的字卡,学生抢读并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其他学生听写词语。
2.指四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个学生读一幅图所对应的内容)其余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认真听,最后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图文对照,重点探究
1.图文对照,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中都有些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想:
①你认为“咕咚”是什么?(“咕咚”是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②兔子以为“咕咚”是什么?它为什么拔腿就跑?(兔子以为“咕咚”是一个可怕的东西,所以它吓得拔腿就跑。)它有没有仔细看一下?(没有。)
③想象:小猴子看见了是怎么问兔子的?(兔子兔子,你为什么要跑啊?)
(3)重点指导朗读下面的句子。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①看图理解“拔腿就跑”一词,学生演演这个动作。
②创设情境,指名扮演兔子,朗读兔子的话,读出兔子害怕、慌张的心情。
小结:第2自然段先讲听到咕咚声时兔子的做法,再写兔子是怎么说的。
过渡:兔子边跑边叫,被谁听见了?大家听见后,又是怎么做的?
2.图文对照,学习第3、4自然段。
(1)指导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2)指名读第3自然段,小猴子是怎么叫的?(小猴子连用两个“不好啦!”。)
①指名读兔子的话,教师读小猴子的话,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越读越快)
②指名读小猴子的话。
(3)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中的大伙都有谁?它们又是怎么做、怎么叫的?
①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它们认为“咕咚”很可怕,要来吃它们了。)
②“咕咚”要来吃它们了,真是太可怕了,你能读出可怕、着急的语气吗?
(4)看图演故事,体验动物们害怕的心理。
①学生模仿第3或4自然段看图说话。如:
狐狸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
②学生选取其中一个角色进行扮演,注意动作和语言。
③教师引读课文,再次体验动物害怕、慌乱的情景。
(5)对比语言。
①指三名学生分别朗读兔子、小猴子和大伙的对话,看看它们讲的话是否相同,不同在哪里。
生: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他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
②从它们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③指名读第2~4自然段,感受动物们想也不想、看也不看“咕咚”是谁,“咕咚”为什么可怕,只是拼命地跑、拼命地大叫的“热闹”场面。
3.图文对照,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谁跟大家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①“拦”,指名演示“拦”的动作。野牛没有跟着大家“跑”,而是“拦”住了大家。
②“问”,野牛没有跟着大家“叫”,而是“问”,它先问大象,再问大伙,最后问兔子。
(3)指名分角色朗读野牛和大象的对话,野牛的话要读出疑问的语气。4.图文对照,学习第6、7自然段。
(1)指导看第四幅插图,说一说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知道“咕咚”的真相后都笑了。)
(2)自由读第6自然段,说说大伙是怎样知道真相的。(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
(3)在知道了真相后,它们为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它们知道“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的真相后,觉得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都笑了。)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可笑的语气。
(5)此时的动物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作业设计
1.教师小结。
2.戴上头饰,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然后观看动画片《咕咚来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猜字、识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因此,从一开始的导入环节,我就让学生试着猜“咕咚”的字音,并教给学生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猜字的方法。接着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中猜测字音,大大激发了学生读文识字的兴趣。
2.本文是一篇连环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画面中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角色心理,学生很快就读懂了故事内容,并能够体会到不思考、盲目跟从带来的不良后果,理解了课文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