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藏在许昌闹市的刻瓷人河南大百

坚持12年,市民昝文利把刻瓷爱好发展成专业技艺作品《致·伟大母亲》荣获金奖,谁想学习他免费教授

昝文利展示自己的刻瓷作品《致·伟大母亲》。记者孙学涛摄

学过木雕、蛋雕、面塑,最终痴迷刻瓷

从市区南大街右拐,进入烟火气十足的冯庄街。火烧店老板热情而爽快地说:“小区门口那个人就是老昝!”

昝文利今年50岁,个头儿不高,身材消瘦,一笑,眼睛眯成一条缝儿,但眼神里的光很亮。

随其进入家中,客厅的书柜里、博古架上,摆满了各类刻瓷作品,有花有草,有动物有人物。这些作品猛一看,像是印在瓷器上的画作,但走近一摸,很有质感。

“这都是刻瓷作品。”老昝指着他获得第41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铜奖的作品《齐白石肖像》和获得第4届中国刻瓷艺术作品展金奖的作品《致·伟大母亲》说,“请大家多提意见!”

记者在距离2米远的地方看去,“齐白石”的胡须根根分明,“伟大母亲”的皱纹藏满岁月;走近一摸,那些胡须和皱纹,恰是瓷器被剥开釉质后,露出的一道道粗细不一的白胎。

昝文利是郑州铁路局郑州桥工段许昌线路车间的一名保安。上学期间,他喜欢绘画、爱写小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参加工作后,他的爱好从没丢下。

工作之余,昝文利喜欢逛文峰游园附近的古玩市场。起初,他喜欢古玩市场里的木雕作品,便开始学习木雕。后来,他又喜欢上了蛋雕。

“在鸡蛋壳上雕刻作品,比木雕更难。”昝文利说,蛋雕,需要先把鸡蛋洗干净,然后上下对齐,各打一个小孔,用嘴把蛋液吹出来,再对蛋壳进行晾晒,最后才能在上面雕刻作品。蛋壳小、滑,雕刻时很容易碎。

“老昝练习蛋雕的那段时间,俺家没少吃鸡蛋。”昝文利的妻子杨红彩笑着说,“老昝就是喜欢折腾,后来还学过面塑!”

爱折腾的昝文利学过木雕、蛋雕、面塑,年喜欢上了刻瓷。“蛋雕不易保存,刻瓷就不一样了。”昝文利说,“我认为它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更高。”

于是,工作之余,昝文利把其他爱好收起来,开始专攻刻瓷。

自己研习、拜师学艺,12年如一日坚持学习刻瓷技艺

痴迷上刻瓷之后,昝文利开始翻阅书籍、上网查阅资料。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所著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认为:“刻瓷工艺最早见于乾隆时期,光绪及民国时期较为流行。”

根据书本上讲的刻瓷知识,他买来尖形刀、平口刀、斜口刀、人造金刚石刻线刀以及磨具,又买来练习雕刻的瓷器,开始叮叮当当地练习基本功。

在客厅,昝文利拿起一把小锤子,又拿起一把刻瓷刀,在一件尚未完成的《齐白石肖像》上,一边演示一边说,瓷比较脆,把它的釉质剥开,容易崩,关键是掌握好力度。刚开始,他没几下就把瓷器敲碎了。但没过多久,这种情况便不再出现。

可真正把作品刻得像模像样,需要的是艺术功力。刻瓷,既需要雕刻技艺,也需要绘画技艺。没有进行过专业学习,他就补美术知识;不会雕刻,他就看书,或在网上搜视频看。

除了自己研习外,他还四处求学。听说河南博物院有一件刻瓷作品,他便在节假日里到河南博物院看实物;听说商丘董小婉故居附近有一位刻瓷老艺人,他便辗转打听老艺人的下落。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他还利用QQ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