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014/7534559.html
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村,就是林彪的故乡。在白羊山麓,有一所“浚新学校”,林彪从这所学校毕业时,刚好14岁。
就是在这个小小村庄的学校里,林彪初步接受了革命理论的启蒙,学习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新思想。
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村
但在这所学校里,对林彪影响最大的并不是新学,而是一个人——林彪的表兄林育南,可以说,如果没有表兄的帮助,林彪也不会踏上投笔从戎这条路。
1.为国投笔从戎,改名报考军校中国共产党成立1个多月,林育南就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新学校”的另一个发起人、主办人恽代英经陈独秀介绍也加了共产党。
就在林育南、恽代英等人的领导下,年9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基层组织之一八斗湾共产党小组,在“浚新学校”创立。次年又发展为党支部。
作为党组织主要领导人的林育南,一直都非常关心林彪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步。而在林彪的心里,表兄就是他的榜样。
林育南
林彪毕业后在林育南的推荐下,来到武汉的共进中学继续学习新思想。年,林彪在共进中学里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林彪终于凭借着优秀的表现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林彪还加入到了武汉地区的“五卅运动”。在与军阀搏斗的过程中,林彪突然意识到,武力和军队才是革命最重要的东西,于是,林彪当即决定投笔从戎。
正好同年年底,武汉地区接到了由毛主席发出的中国共产党第62号通告,通告的内容就是关于广州黄埔军校招生的信息。
林彪毅然决定:报考黄埔军校。
林育南在听闻林彪报考黄埔军校之后来信,信中说道:
“你这个考虑很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关键的一步,这个步子如果迈对了,可说受用无穷,如果迈错了,就跌入深谷...中国的革命,最终要靠军事斗争来解决,共产主义事业需要大批军事人才...”
这封信,林彪一直珍藏在身。
既已抉择,就不后悔!林彪马上给老家的父亲写信,说明自己要投笔从戎报考孙中山创办的革命军官学校,做一名拯救中国,拯救民族的革命志士。
没想到,这个决定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在收到信后,父亲连夜赶路来到武汉劝阻。但是孝顺的林彪第一次忤逆了父亲,坚持要去参加黄埔军校考试。
黄埔军校旧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黄埔军校并没有在武汉设立考场,所以武汉的考生必须到上海才能参加考试。
很快,林彪在上海便顺利地通过考试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随后林彪从上海回到武汉,还在空余时间匆匆地回了林家大湾一趟,便直奔广州,而林彪大概不会想到,这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回林家大湾。
林彪故居
到达广州后,林彪站在黄埔军校的门口,他明白,这将会是他人生的新开始,在新的人生里,林彪想为自己改一个名字。
林彪原名林祚大,号毓蓉,这是他在林家大湾和共进中学的名字。如今即将参军,这个名字太过于女性化和温顺,于是林彪就为自己改了一个“彪”字,寓意虎虎生威。就这样,“林彪“”这个名字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2.被蒋介石完全忽视,随叶挺铁军立功林彪入校后被编入黄埔四期入伍生总队,后进入步兵科第二团第三连。
黄埔军校的条件异常艰苦,整座军校里,也不过仅有俱乐部是青砖瓦房,其余的教室、宿舍、伙房等等全都是茅草屋。而军校学员每人仅发给2套军装、2件衬衣、2双布袜、3双草鞋和1条武装带,没有1分零花钱。
不过,这些艰苦对林彪来说不算什么,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到更先进的军事指挥理论和新思想。当时军校参考日本陆军军官学校课程汲取了列宁、斯大林创建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置了《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交通学》等等教学科目。
林彪课上认真听讲,考试的结果从来都是优异,在学校里小有名气,可是却没有吸引到蒋介石的注意。
青年时的蒋介石
除了课程上的学习,军事训练也极为艰苦,在黄埔军校里,野营拉练和早典是对所有学生最为残酷的考验,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辛苦纷纷退学,那么训练到底有多苦呢?
除了天气极端恶劣影响训练的情况下,每天早上,黄埔军校的所有学生都必须环绕黄埔岛公路列队跑步,至少一圈,大约15公里,称为“早典”。
这天,以严厉著称的军校教育长邓演达亲自监督,还将1圈的训练程度直接上升到3圈。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
全校学生在环岛路上整齐跑动,突然从步兵科三连的队伍里摔出一位身材瘦弱的学生。
此人正是林彪,只见林彪面色铁青,嘴唇发紫,邓演达急忙上前搀扶起林彪,吩咐林彪可以休息了,不要再参加训练了,并且交代值日官一定要对体弱的学生多加注意,不可硬来。
可是林彪没有停下脚步,踉踉跄跄地站起来跑向了队伍,跟着队伍跑完了全程。
过了一段时间,邓演达发现,这时候的林彪已经可以轻松跑完3圈了,于是对林彪大加赞赏。另外,他还发现私下里林彪非常喜欢研究战略战术,经常坐在地图前面一动不动,连吃饭号吹响了也没有听见。
除此之外,林彪还特别崇拜蒋介石,经常当众模仿蒋介石,连讲话的语气都很相似,同学们都惊叹,平时不苟言笑的林彪居然还有这个才能。
而蒋介石的战略战术,林彪也甚为了解,经常能在战争里找出蒋介石的优异之处,然后通过学习变成自己的东西。还对蒋介石关于治军整军的一些训诫和条例也倒背如流,比如蒋介石的《重征东江训诫》:
第一、孔子所谓“杀身成仁”是也;
第二、打胜仗的秘诀:严守军纪;服从命令;保护人民;万众一心;
第三、革命军口号:不要钱、不怕穷、不怕冻、不怕痛、不怕热、不怕饥、不怕疲、不怕远、不怕重、不怕险。
可以说,蒋介石对于林彪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是生活作风上,还是军事指挥以及权谋手段上,林彪都与蒋介石有相近之处。
不过蒋介石完全忽视了这位表现突出的学生,或许是因为学生太多根本没有注意到,亦或者是蒋介石根本就没有心思去了解这位看起来很不错的学生罢了。
年,蒋介石在广州发表了著名的北伐誓师宣言,宣布率军北伐。
林彪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这个团的领导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叶挺。林彪被直接分在团第3连当见习排长。刚进团的林彪即刻便跟随叶挺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攻坚战。
汀泗桥是武汉路上的著名铁桥,是军阀吴佩孚部队的坚守要隘。北伐军6个团攻击了数日也没有将其拿下,而叶挺独立团的到来,仅仅只用了10个小时就将其拿下。吴佩孚等人不得已撤退到贺胜桥。
随后,叶挺独立团赶往贺胜桥,而吴佩孚也亲自率领2万大军准备与北伐军决一死战。林彪大吼一声,随即掏出武器进攻敌方侧翼,只见千余把雪亮的刺刀冲入敌阵中,不一会儿就杀得吴佩孚2万人马兵败如山倒,急忙逃离四处流窜。
叶挺独立团被誉为“铁军”
从此以后,叶挺独立团便被誉为“铁军”。
随后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四一二”事件,蒋介石叛变革命,武汉国民政府决定进行二次北伐,然后东征讨蒋。
在河南,叶挺独立团与奉系军阀部队展开激战,林彪所在的第三连将溃败的奉军逼到渭河边,本该乘胜一举歼灭,连长却命令停止追击。
林彪询问:“为什么此时吹停顿号?”
连长回答:“上级命令,切记不可孤军深入,以免受敌夹击,等友军到后再行追击。”
林彪直言:“战机瞬息万变,指挥官应该见机行事,如奉军炸毁桥梁,或在北岸布防,再追,损失就会惨重。”
随后林彪不顾阻拦,带着一队人马赶往奉军逃离之路,打得正在休息布防的奉军措手不及,四处逃散或者缴械投降。此战全胜,共俘敌军约余人。
叶挺为了嘉奖林彪的胆识过人,直接将林彪从一个小小的见习排长升职为25师73团3营7连连长,由见习排长直升连长,这在当时并不多见。
3.湖南暴动立下奇功,毛主席对其大加赞赏历经辗转的战争变动,林彪在后来参加了朱德指挥的湖南暴动,并且再次立下奇功。
年2月,广西军阀胡宗铎率领1个师进占湖南来阳县城,林彪率军撤退到城外30多里的敖山庙驻扎。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釜底抽薪。林彪利用来阳县城刚到的一批物资设计布置,将猪肉,粮食等都散乱的扔在庙里,并且偷偷地进入埋伏阵地。
半夜,广西桂军到达敖山庙,见到散乱的猪肉粮食,以为是朱德、陈毅部队来不及带走留下的,四处侦察确认无人后,桂军开始进庙埋锅做饭,放下了戒备之心。
林彪一声枪响作为暗号,突然发起猛攻,将猝不及防的桂军打得仓惶而逃,这场伏击战打了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不仅打死了桂军营长,还俘虏了将近百名敌军。
来阳县委决定乘胜追击进攻来阳,夺回来阳。于是请求林彪率军援助。朱、陈同意了林彪率第2连与农军并肩作战,但是这时候林彪却犹豫起来,他认为来阳县城内有桂军近千人部队,猛攻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林彪决定智取。
这是他第一次指挥千人部队攻打敌军千人部队,林彪下令所有人伪装成“农民”混入城中潜伏,分别逐渐往东西南三个方向形成包围之势,他带领着2连从北方向敌人发起突围。
一声枪响,林彪率军突击,居高临下的农军从各个方向包围桂军,逼到中心地位围着打,县城内的桂军以为这群乌央乌央的军队是朱、陈部队主力来袭,不敢恋战,丢下近百具尸体逃离。
“林彪一个连打败桂军一个师”一时间在朱、陈部队中传为佳话。
青年时的林彪
朱德、陈毅一致同意将林彪升任为第一营营长,而这时的林彪才20岁。
年4月28日,这在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都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在江西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得知毛主席要来的喜讯,林彪十分激动,他早就听闻过这位伟大的红军领导人,这次终于可以见到真人了。
随后,毛主席,朱德,陈毅来视察部队。
林彪作为代表站出来讲话,毛主席看着这个年轻的军人产生了兴趣,便向朱德、陈毅询问情况,这才了解到原来眼前的年轻军人就是那个在敖山庙和来阳县城立下战功的林彪。
毛主席对林彪大加赞赏,林彪又惊又喜。随后毛主席又与林彪单独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对林彪的印象很好,还对朱德、陈毅说道:
“林彪年纪轻,又是从黄埔毕业,部队带得好,好好培养一下,将来是个有前途的军事人才......”
年油画
也是从这次谈话后,林彪开始跟着毛主席或者说是毛主席带着林彪四处征战。而林彪也从蒋介石的学生变成了毛泽东的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