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这档综艺让我想读书

这些年来,有一个现象引发很多学者的探讨。

人们似乎不读书了。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这个数据说不上好。

越来越长的手机阅读时间,对传统的阅读习惯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不过,不管阅读方式怎么改变,人们提升自己的愿望是一直存在的。

读书的好处,终归是没法否认的事实。

人们没时间去读一整本书,就有人做读书节目,把自己读书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这活门槛高,不好做,但做得好的,大家也识货。

比如这个一口气做到了第三季的节目——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今年的第三季,豆瓣分目前是9.7分。

前两季分别是9.4分和9.5分。

三年过去,评分越来越高。绝对不是仅靠情怀能做到的。

要说《一千零一夜》完全没靠情怀,倒也不尽然。

它最大的王牌就是梁文道。

梁文道是谁?

抛去百科里一长串的身份,简而言之,这是个文人。

生于香港,长于台湾,每年大半时间在大陆。

和窦文涛,许子东合作的《锵锵三人行》是很多人认识他的开始,这个节目也是很多人思维的启蒙。

窦文涛曾自嘲:“我们中,梁文道是渊博,许子东是刻薄,我呢,是浅薄。”

其他两人的评语或可商榷,但说梁文道渊博,大概没人反对。

对于各种社会问题,他总能一针见血,给出的观点也从来言之有物。

这正是得益于他对读书偏执的热爱。

即使是行程最繁忙的时候,一天也有5、6个小时用来读书。看到这里,那些说自己太忙所以没时间读书的人,是不是该脸红了呢。

梁文道主持过一个节目《开卷八分钟》,

这个节目做了8年,每周5天,每天讲1本书。

算下来,这是多么惊人的阅读量。

《一千零一夜》算是《开卷八分钟》的升级版。

节目时间更长了,而且走出了演播室,把场景放在了夜晚的街头。

第一季和第二季,梁文道就是一边在北京走着,一边讲解作为这一期主题的经典书籍。

他的状态很松弛,一身便装,

也没有用上PPT和思维导图演示。可以说一点都不精致,十分随性。

就像是和好友一起饭后散步,随口和你聊起了一本最近看过的书,告诉你他的心得体会。

背景当中,时常可以看见好奇打量,或者匆匆而过的路人。

北京街头夜晚的种种,也被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这个节目本身,就像是一本书,让人一幕一幕品着,读着。

也许作为一个读书谈话类节目,这样的姿态有些太随意了。

但这正是梁文道所追求的理念。

他说,

“读书,不是为了逃离人群,

一个人躲到安静的书房里;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回到这样一个人间。”

所以他愿意做一个天桥上的说书人,把他认为好的东西挑出来,再娓娓道来。

在我看来,读书并不需要正襟危坐,烹茶燃香,任何外在的形式感只是强化形式本身,对于读书的内涵并不大益,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读书。

《一千零一夜》区别于其他同类读书节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好”的标准。

它似乎太高了,太“不合时宜”了。

不追热点,只谈经典。

这注定了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它的受众特别窄。

看看他都带着观众读过些什么书吧:

《了不起的盖茨比》,《堂吉诃德》,《情人》,《博尔赫斯短篇选读》,《牡丹亭》,《论语》,《老子与道德经》,《白银资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陈寅恪唐史研究》……

全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第一季第一期的选题,他选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选择这样一本书说明,他其实也清楚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梁文道在节目中提到他去一个大学讲座,有一个男生对他说,

你应该记住我,我一定会成功的。

这种对成功的渴望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与盖茨比所在的年代何其相似。

梁文道知道,他也理解。

他引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话说:

在这个时代里,人人都做着物质的梦,一个价值真空的梦。

那个时代和我们身处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吗?

也许读书会让你明白,一切都没什么不同,从而让你放下,让你学会睿智的生活,让你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

所以他也自嘲,自己这个节目大概会让很多人觉得无聊。

是治疗失眠的好选择。

到了最新的第三季,梁文道依然是“死不悔改”。

一上来,就讲的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讨论我们是怎么从文言文过度到白话文,改变了几代人的说话方式。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但是我们现在用的白话文,是抗争的结果。

而且是把以往认为上不了台面的,树立成高雅的典范,进行推广。

表面上是文体之争,其实是新旧思想之间的激烈对抗,与时代的风起云涌。

梁文道称胡适为那个年代的“九零后”,

大概也是觉得,这和当代“九零后”形成了有趣的观照。

第二期又选了鲁迅的《狂人日记》,用这个观众都很熟悉的作品介绍了鲁迅斗士之外的另一面。

鲁迅向来针砭时弊,梁文道指出,这些指责其实并不代表他想要做一个代言人,

鲁迅其实是厌恶知识分子做大众代言人的。

他是希望用自己尖利的笔刺激民众,让他们自己发声。

这才是真正的觉醒。

而鲁迅剖析自己,比针对别人更狠。

这样的自我怀疑是他能够达到中国文学罕见的深度与高度的原因。

但在《狂人日记》里面,鲁迅寄托的是他的悲观,他的绝望,他的虚无。

《一千零一夜》好就好在,它没有把读过的书拎出一个大纲要点来给你。

这种“把经典快餐化”的做法,不是这个团队所追求的。

它主要是想要引起你阅读经典的兴趣,并为你提供阅读一部经典所需要了解的知识。

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附加梁文道个人由此而来的一些思考。

接下来,行走的地点会从北京到敦煌,到京都。

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介绍几本当地的相关作品。

去了地坛,免不了要谈谈史铁生;

到了敦煌,正好聊一聊唐三藏。

正如这季节目的海报所说的:每一次阅读,都指向一场旅行。

比如讲到胡适和《新青年》的关系,就到当年的编辑室看看,一场变革从这里开始。

讲到鲁迅《狂人日记》的开头,就瞧瞧天上那同一轮月亮,照过狂人又照着今人。

书本和书中提及的事物两相对照,给人的感悟更深。

也许《一千零一夜》很难给你具体的知识,但它致力于唤起你的阅读冲动,

在这一点上,它做得很好。

让你的心不至于困于一隅,而是产生一种冲动,

想要走出去,做世界的读者。

毕竟,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都是这一生值得做的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