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干部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545.html
学习书法最关键的是学笔法,笔法也是古代书家家传之秘,往往不会示与外人。唐朝书法名家的集中爆发,有一个原因就是二王笔法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无后而外泄密。
我们今天说起书法,常讲笔法、字法、章法等。今天常说的笔法,大多指指法、腕法、肘法、臂法等。古时的笔法却是包含字法的,并且大部分都是字法。只有“永字八法”的“九用”在说指腕动作。
因为所用指腕动作非常精细,又不具形,以古文的言简意赅很难表述全面。所以也只有“口传身授”,留下的著录很少。
林蕴的《拨镫序》1我们在研读古文论著时,对字的古今用法,以及含义的时代化,就造成了对古文的曲解和误解。其中拨镫法就是被用今天粗浅的语义和用法误读的,至今千年还在争论。
有人说拨镫法是笔法,是用笔的状态,清朝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就这么说过。“唐贤状拨镫之势云,盖善乘者,足尖踏镫必内钩,足大指着镫,腿筋皆反纽,是以并乘而镫不相犯。此真工为形似者矣。”这是以踏马蹬的表现动作来解释。
还有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说拨镫法是一种执笔法,“书有拨镫法。镫,古灯字。拨镫者,聚大指、食指、中指撮管杪,若执灯,挑而拨灯,即双钩法也。”
五指双苞执笔法还有人说,拨镫法是捻管法,来回捻动笔管使之转动。还有人说本就是比拟之说,如同“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谁对谁错不能凭空猜测,解读古文除了文字本身的含义,还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义语境。不然就如同管中之豹,盲人摸象,都不象原物。
林蕴的拨镫法,用四个字描述。“推、拖、撚、拽是也。决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这四个字就是拨镫法的妙处所在。
林蕴的《拨镫序》2单就这四个字,不好解释它的真正含义。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说明。先来看看前面说了什么。林蕴是记录了卢肇的讲述原文。“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
这就说了用笔的力,并不是在于气力大小。真要用尽力气在笔上,笔就不灵活了。重要的是要指实掌虚,手指不要攥死了。这样用笔才能上下左右没有阻碍。这里说了执笔的要旨和原理,也就是,执笔要这样和为什么要这样。
接下来又说了一句,“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耳,拘于一字,何异守株。《翰林禁经》云,笔贵饶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八法五势,确实只是说的点画,外形,也可以说结字。只知道这些是没用的,不知道这些笔画的得来之法,根本不会有什么收获。那么这些点画是怎么用力的呢?就是四字法了。
古时拨灯芯拨镫法,也就是双苞法。五指执笔,这种执笔法最大的特点是稳定,这种稳定来源于各个手指的相对作用。在演示执笔时,我常这么说,拇指食指捏住笔管,中指无名指夹住笔管,中指靠近食指,小指抵住无名指。
这样,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个指头从四个方向固定了毛笔,这也就是笔实的真正意义所在。毛笔得到固定就便于笔锋的保持。李世民就说过,“指实则节力均平,掌虚则运用便易”。指实了就能约束用力使用力平衡,掌虚了就能运笔自如。也就印证了“笔贵饶左,书尚迟涩”之意。
同时这样的执笔方法,也使四个指头各司其职。虽然写字时手指不动,但是不能不用力。不手指不用力,仅凭腕肘的带动,就会缺少骨力。虽然中锋保证了骨藏于内,但是行笔过程中,与阻力对衡的力不够的话,笔画就有偃败之势,虽有骨,但会弱。手指的用力正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启功先生执笔书写来看看这四个字,推,手抵物体使之移动。这正是拇指的用力方法,写横画时用到的指法。横画的鳞勒、仰策、趯锋的不同,都来自于拇指用力的多少。
拖,《说文解字》解释是曳。与拽字的释义相仿,但是还是有不同,拖的力度要比拽的力度小。拖是食指上的动作,怎么个拖法呢?比如这横钩,横画到头,食指用拖法把笔锋一下,把笔锋拖回来。拖的方向,力度大小,就有了不同的外在特征。
拽,就好说了。写竖画时,要一直拽着笔锋前进,不能拖,拖就成了拖笔中锋,线条就失去势,没有了无垂不缩的感觉,没有了万岁枯藤的气势。
颜真卿推和拖的运用撚,这个字读作niǎn。古文通,“捻”,还通“撵”。捻是用手指揉搓,撵是驱赶,使离开的意思。它还有一个本意是蹂,兽用足踏。捻动笔管,与指实相矛盾,也与另外三个字不对等。在对笔杆施力时也不可能用蹂、踩的动作。只有是笔杆离开原来的位置,才是最符合的解释。而这个字正是给无名指的。
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觉得书写时会用到无名指。无名指不就是起一个承托作用吗?不就是托住笔杆的吗?不错,用不到它时,它只起承托作用,跟拇指的颜擫压笔管、食指的押解笔杆、中指的钩住笔杆是一样的道理。
无名指专用在竖钩的左出勾上,也就是趯法里,先驻笔下衄,然后用无名指的驱逐之力趯出去,这才是趯法的整个过程。没有无名指用力,用手腕带动,就没有了趯的迅捷,反而会笨钝。
颜真卿拽和撚的运用这些在古文字不能完型表达,只能靠口传心授,现代汉语的一大功效就是可以事无巨细的来表述。把事情说清楚,不再让人猜来猜去。
同样卢肇也告诉林蕴,不要轻易告诉别人。但是,林蕴自己忙于战事,把书法荒疏了,很可惜这种秘传的方法没能起到作用,虽然当初答应卢公不外传。为了这种笔法不失传,才记录下来,希望能传给能人志士发扬光大。
我也是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