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里的动手

01

人教版统编教材小学数学,编排了大量的“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等多种动手操作活动课程,突出了“动手”能力在学生中的地位与重要性,让“动手”走进数学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新知识。

02在“动手”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游戏中接受知识,既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又丰富了学习生活。例如,在“元、角、分的简单计算”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买文具”的游戏:先准备一些零钱分给学生,并公布练习本、铅笔、尺子、橡皮、卷笔刀等价格,然后分别请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模拟买文具的情景,顾客拿钱买,售货员找回多余的钱。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极高,让学生在“玩中有学,学中有玩”,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03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学具操作比教具演示的教学效果更胜一筹。例如在“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特点在钉子图上围一个长方形,通过图形设间;长方形的周长是几条边的和?其中有几组相等的边?谁能想出一个简便的计算公式?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样,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思维训练中架起一座桥,让学生在动手”中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知识。

04在“动手”中,学生获取知识,发现规律

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地、有目的地排一些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主动秋取知识,而且能够让他们发现规律。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一组摆圆片的活动请学生将10个圆片分别按八组、每5个一组、每3个一组、每4个一组,分一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有无剩余的圆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摆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又不够再分一组,从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的区别与联系从实践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学生感到亲切且印象深刻。

05在“动手”中,充分感知、形成概念

学生获得概念依赖于一定的经验,尤其是学习起始概念,更要依赖于亲身经验。在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充分感知有关形成概念的具体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于促进概念的形利成。例如,笔者在教“认识长方体的点、面、棱”一课中首先让每位同学准备一把刀和一个西瓜,然后让学生着西瓜切下一刀,刀的两边出现了两个“面”。接着选择其中的一个面,用刀再切下一半,引出“棱”,并归纳出“棱”的概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最后,沿“棱”的中间再切一刀,导出“顶点”(三条棱相的点叫顶点)面、棱”的概念,同时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点、面、棱”的概念,也让学生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动手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堂中适当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安排一些“动手”活动生动手动口动脑与操作、语学作习惯,同时也可以让来言、思维紧密结合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