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一村藏一民间博物馆清朝房契

南席镇教门庄村是一个回族汉族混居聚集村,村子的起源要追溯到明崇祯十七年(年),那时有村民迁居至此,取名辛庄。清初年间,村民又迁居村南岗上,由于回民占多数且信奉伊斯兰教,最终改名教门庄村。

许多长葛人熟悉这个村,可能是因为他们村居住着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或许是由于他们村有远近有名的酱牛肉,或是吃过那家比脸还要大的马家烧饼,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村还藏着一“民间博物馆”。

“不喜欢吃、不喜欢穿、不喜欢车,但看到老物件就走不动。”“民间博物馆”建造者马永辉说,“这里近千件老物件是我用十几年时间‘淘’来的,我的初衷是想打造一座自己想要的的文化殿堂。”

马永辉是开饭店的,这间两层的房屋是他在饭店隔壁开的收藏馆。年,他在自家饭店隔壁找了几间房子,经过简单装修,将多年来的收藏品搬了进来。他说他打算起名叫“民俗红色文化馆”,过段时间会挂上牌子。

10几年收集近千件老物件,“三顾茅庐”买抗美援朝军功章,80多岁老军人被感动后免费相赠

走进马永辉的收藏馆,就能看到两边玻璃展柜里及外面罗列的收藏品,这里有光绪年间的房契、地契和卖身契,清代刺绣、烟具、宝宝立桶等老物件。这些“古物”安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

“这些藏品主要分为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三大类,我收集比较多的是红色文化藏品。”马永辉说,我更喜欢收藏的红色文化藏品,大概是小时候受我爷爷影响,一直有这样的情怀和爱好吧。

马永辉的爷爷是20世纪50年代的军人,后来退伍回了家。年马永辉出生后便跟着爷爷长大,长到五六岁时,爷爷开始跟他讲自己当兵的故事,讲述那个年代,讲从前的战争和历史,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在马永辉的心里扎了根。

“那时候爷爷还会把他收藏的钱币、银元等物件给我玩,我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后来家里看我对这些东西特别喜欢,长大一些后,爷爷奶奶就把家里收藏的玉蝉、玛瑙等东西给我让我收藏。”马永辉一边回忆一边走到展柜前,指着里面的一些物件说,“这个手表也是爷爷给我的,老上海牌手表,旁边还有他当年的党员证等物品。”

长期的耳濡目染,马永辉爱上了历史,也喜欢上了收藏。他和妻子马敏从小就认识,更是同学。在妻子看来,马永辉上学时候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大家放学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枚铜钱,所有人都不当回事,只有他开心得像捡到宝贝一样捡回家。

离开学校后,马永辉就跟随开饭店的父亲一起经营饭店。年,马永辉和马敏结了婚,结婚后马永辉开始到处寻找老物件。

在饭店工作之余,他就会骑着车在村子里转悠,遇到村里盖房子的,他会去房子废墟里翻,捡回来一些砖花、木梁,也会经常找村里老人请教,看谁家有年代久远的老物件就去买回来。

隔壁村有十几家收树的农户,马永辉找到他们,托他们在走街串巷收树时,如果遇到老物件就给他带回来。一来二去,方圆几里的村民都知道马永辉的爱好了,许多收废品的也会帮他留意哪里有老物件。

“收树的经常会去外地,有时候会去山西,你看到的一些老物件就是他们给我带回来的。”马永辉说。

靠着一边捡、一边买、一边问,马永辉收藏馆不断“壮大”。几年前,村里有人告诉他,在离村子30公里有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具体哪个村不记得,当时我就和朋友开车过去找到那位老人,想买他的军功章。”马永辉说。

和一开始想的一样,老人直接拒绝了。马永辉深知,这么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谁都不会轻易给别人。“怎么说呢,老人一辈子也没成家,一个人生活,没有孩子,他也知道这东西不会往下传了。后来我又跑了两趟,我说我也不是卖的,就是想买回来珍藏,想做一个展馆,给现在的孩子们讲述历史文化,也算是一个传承。”马永辉说,老人后来被他的想法和真诚感动,最后免费赠予了他。

每一个藏品背后都有它的一些故事,更有马永辉在找到它们时所经历的曲折过程,上门买物件被人拒绝、下雨天被人赶出来、遭到冷言冷语等情况一开始也经常发生,但每一次碰壁都没有令他退缩。他有一个专门的本子,记录着每一个买来的藏品的信息,年代、名字、用途、何时找到、什么途径得来等信息全部记录在册。这一坚持,到如今就是12年。

“我会经常给孩子们讲当年的历史,给他们看这些藏品,能让他们更加真实地去体会那个年代,铭记历史。”

“其实我一开始搞收藏是有私心的,因为我想让我的孩子多去了解一些历史。”谈起这些年的收藏路,马永辉说。

马永辉的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5岁,或许是想让孩子像自己小时候一样,除课本里学到的历史知识外,还能去亲自感受和了解真实的历史。于是他更多收集的藏品为红色藏品,有文史资料、文书档案、书报刊、连环画、字画、塑像、徽章、摆件、宣传画、电影画报等。

展柜里有一大块儿区域展示着二战时期的有关物品,有当时日本侵华战争时的战事报道、画册和照片,有战争时涌现的革命烈士事迹材料,也有战争时用过的物件。“我会经常给孩子们讲当年的历史,给他们看这些藏品,能让他们更加真实地去体会那个年代,铭记历史。”马永辉说。

年收藏馆建成之后,马永辉会在经营饭店同时,推荐客人们来隔壁参观,也和对面的学校一同组织学生们集体来参观,自己在一旁会当讲解员,为大家一一讲解每个收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遇到饭店忙的时候,马永辉的父亲马文才会代替他来为参观者讲解。

比起一开始的强烈反对,父亲马文才是这几年才开始转变的。

刚结婚的前两年,马永辉背着全家偷偷买老物件,因为那时候全家都不支持他做这件事。于是他私底下托人买,或者自己偷偷去寻找,买回来之后藏在老家和许昌的两所房子里。“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有一次我去许昌房子那儿才发现,当时气死我了。”父亲马文才说,那时候我一气之下断了他的经济来源,怕他有了钱又去买。

可是这并没有阻挡住马永辉的热爱,他依旧到处去寻找老物件。马文才因为生气,那两年父子俩很少说话,就这样僵持着。

慢慢地,家里人看马永辉是真的喜欢这些东西,僵持不过,也慢慢接受了。老父亲不善言辞,从反对到支持也没有明确去说,而是用实际行动去表明他同意了儿子的行为。“那时我爸开始托他朋友帮我找老物件,他不说,但我知道他已经默许并且开始支持我了。”马永辉说,“现在家里都很支持,我妈和妻子会帮忙打扫收藏馆,我爸也会帮忙去给别人讲解。”

“虽然他的这些东西我都不懂,但人总要有个爱好,他喜欢就行了。”妻子马敏说,“结婚12年了,他每天除了忙饭店外,就是鼓捣这些东西,有时候都觉得他‘走火入魔’了,晚上做梦说梦话讲的都是这些。”

“不喜欢吃、不喜欢穿、不喜欢车,但看见老物件就走不动!”一开始买到假藏品,夜里偷偷哭,后来开始发奋学习

收藏馆二楼摆放着几张雕花床,还有一些老桌椅、茶壶、唱片机以及走街串巷的老物件,马永辉对这些个个如数家珍。

马永辉一边介绍,一边还会演示这些东西怎么用。他说他在闲暇之余会在自己的抖音平台发小视频介绍这些收藏品,为更形象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年代,也为自己好玩,马永辉会穿上那个年代的衣服,拿着这些老行当,去还原曾经的场景,亲自去演示这东西的用途。

二楼还有一个房间专门摆放着“80后”和“90后”的“记忆”。头花、蝴蝶夹子、郁美净、汽水、存钱罐等小物件琳琅满目,作为“80后”,马永辉这些物品有着深刻的记忆,他走街串巷时就把这些小物品收集了起来。

一边参观一边惊叹,小编问道:“这些东西你都是咋找到的?太神奇了!”

马永辉说,这十几年的收藏之路走得并不顺畅,许多都是村里各家各户找来的,有的是拆老房子时捡的,还有托人从全国各地买来的,这些年来来回回也花了不少钱。尤其是刚入行时不懂,买到假藏品,白白损失了一笔钱。

“记得那时候被骗了,我晚上回来躺床上哭,哭完决定学习相关知识。于是我买书并从网上查,以及加入一些收藏的圈子,找专家请教。”马永辉说,那时候除了每天在饭店做饭,一有空闲就研究学习如何鉴定藏品、如何打造红色文化馆,晚上总是学习到半夜。

年,马永辉的藏品已多达六七百件,他开始着手打造收藏馆。为饭店和收藏馆两边兼顾,他在饭店的隔壁找了几间屋子,简单装修后把部分藏品搬了过来。由于是个人爱好,一开始很少有人知道这事,后来马永辉在自己的快手和抖音账号宣传发布藏品,平时也会主动和饭店的客人及村里乡亲介绍藏馆。

慢慢地,收藏馆的参观者多了起来,许多人从外地慕名而来参观,小小的“民间博物馆”逐渐有了人气。

“很多人出高价买我的东西,我都不卖。我不喜欢吃、不喜欢穿、也不喜欢车,但看见老物件就走不动。接下来我打算申报研学教育基地,让这个收藏馆发挥它应有的意义和作用。”马永辉说。

出品今日长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