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演示笔 >> 演示笔介绍 >> 顾恺之传记五

顾恺之传记五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卫协自然拒绝不了年纪这么小就对绘画痴如醉的孩子,顾恺之带着卫协一起来到了他的书房。恺之把他画的所有“作品”,都拿给卫协越看,卫协则是越看越高兴。小恺之的图画中,显然很多地方很不成熟,但他描绘人、物很有特色,就是能抓住人、物最关键的部分,表现出神态,于“形不似”中表现出“神似”。这一点是很难得的,天赋这个东西如果不承认的话那一定是欺骗自己,努力的确可以让你达到一个高度,但是再想往上走天赋往往是决定的的那一步。显然顾恺之的天赋征服了卫协,小虎头正式拜卫协为师。

(儿童画的人像,非常的神似,但在技法层面却非常欠缺。)

当然过程也不是那么顺利的,中国版的梵高和梵高父亲的对决上演了,父亲悦之是不赞成的,他一心希望恺之将来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光宗耀祖。在他的认识里,艺术可以作为修身的消遣,只可在仕途之外,作为娱乐或作为仕进的工具进行学习;若是专心从事艺术,就不太可行。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很普遍,好像人生的唯一途径是做官,许多有才华的人把毕生精力用于仕途上,或者用于后来争取仕途的科举考试上,结果是浪费了不知多少代人的宝贵的精力,而中国的封建社会也从一开始的极为繁华慢慢地排到了世界民族之林后面。不过在顾恺之的坚持下和梵高一样他成功了,父亲在他的坚持下妥协了。

卫协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倾囊相授,从怎么样选择画材到如何构图,慢慢地领着顾恺之上了正道,卫协对恺之要求很严格。他要求恺之对人物形象和神气变化一定仔细地体会、观察,画于纸上时,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即后来恺之所说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有时一幅图画,恺之需多次摹写,直到确实体会出了画面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了应有的神气,卫协才点头满意。一次,卫协让恺之临墓一幅汉代的帛画仕女图,这幅图的特点是采用了“晕染法”。所谓“晕染法”是沿着线纹用墨或其他色彩敷染一道,再把它愈来愈淡地晕开。这样可以加强对象的体积感和衣服重叠层次的特征。这种技法初学不易掌握。卫协先给恺之演示了一遍基本画法,就让他一边练习,一边体会。顾恺之临摹练习了很多次,都被卫协破了冷水,尽管画的很认真,但是只做到了“形式”却没达到“神似”。

(晕染法画的花)顾恺之接连好几天的冥思苦想,始终不得其解,在进入了某一种有灵感的状态时,模模糊糊中恺之好像看到汉代那位不知名的画家正在精心画着这幅仕女画,他握笔的姿势、神情的专注,让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师伟协,刹那间恺之感到脑中如电光一闪,想起老师说过:“笔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工夫;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线条的作用。恺之的恍然大悟又来到画室,拿起自己的摹画和原作比较,果然发现原作的线条更为明晰,看起来笔法自然,人物轮廓分明,栩栩有生气;自己画的那一幅则只注意了“晕染法”的“敷染”,而看不出线纹的走势,显得没有重量,没有层次。找到了关键之处,恺之大为兴奋,当即在灯下画了起来。这一次,他自然地用笔,以线造型,在线纹的基础上进行晕染,果然画出来的新画碾压了之前的练习。突破了这次“线”的瓶颈,像打通了任督二脉,通过驾驭线条,让人物画中的线有笔走游龙,婉转飘逸的感觉,让线条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绘画语言,赋予了新的诠释。-未完待续-仲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