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初期 https://m-mip.39.net/pf/mipso_6858103.html
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日本NHK电视台制作了科普系列纪录片《像乌鸦一样思考》,就是从乌鸦喝水这个寓言故事,启发孩子观察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想要教导孩子科学方法的四个步骤:观察、假设、实验和评估,幽默的片段展示了科学方法的前三个步骤,而第四个步骤评估,则留给观众自己思考。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之所以会叫这个名字,肯定是跟我们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密不可分,希望我们能够像这只乌鸦那样,用行动和思考去解决问题。不过稍有不同的是,这里不是喝水,是吃到瓶中的食物,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每一集的开头都会有一段1分半的固定片头,用动画和实拍的画面告诉你乌鸦是如何吃到食物的过程。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这并不是一个偶然,实际上,乌鸦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在使用工具前和使用的过程中,它都会进行复杂的思考。这部纪录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在观察中思考、德德尼翁动画、苍井优的思考练习,通过这些告诉孩子“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纪录片的第一部分“在观察中思考”,就是提出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小现象,然后通过不同的小实验,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其中的原因。
例如,点燃两支长短不一的蜡烛,放在一个倒置的玻璃瓶中,哪一支将先熄灭?我们看到了结果,却没有看到对应的解释,只有一个简单的提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重量”。它总是先引起孩子无限的好奇心,然后留下无数个需要寻找答案的疑问,借此引导孩子独立思考,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到答案。
在第四集中,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讲的是逆向思考。如何在只动三枚硬币的情况下,让这个目前是向左指向的三角形指向右边?我们一般的思考方式,都会直接在左边三角形上进行尝试。但是根据逆向思考的方式,节目先在右边呈现出了向右指向的三角形影像,然后套进左边的三角形,于是很容易发现是哪三枚硬币需要被移动了。
再看第11集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观察中思考的小实验。问题是,小乌龟长成大乌龟的过程中,坚硬的龟壳是如何长大的呢?是整体变大,还是从外侧长出一层层的新龟甲呢?首先是去数龟甲的数量,可以发现,无论是外侧还是中间部位,龟甲的片数一直没有变化。是整体长大的吗?于是片中尝试把照片通过打印机放大,然后去做对照,发现还是不一样。随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长大的龟壳上有一些这样的纹路,如果这是龟壳长大的部分的话,那么中间的浅色部分就应该和小时候的龟壳基本一致。
于是,还是通过打印照片的方式,把浅色部分的去掉,然后跟小时候的乌龟照片进行对比,发现是基本一致的。也就证明了,龟壳的长大是因为那些一圈一圈的黑色纹路,让龟壳逐渐变大的。这个小实验不仅告诉我们龟壳是如何长大的,还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观察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而这种方法对于小朋友们来说,非常有启发作用。
有一集的观察对象很特别,是“列车的声音”。乘坐地铁或者火车的时候,我们会听见咣当咣当的声音,那你知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在响呢?要找到声音的来源,同样需要用到“观察”的能力。首先,下车观察一下,但我们会发现,不是每一节火车都可以听到咣当声。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地方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先来认真观察一下,铁轨的不同之处。原来,会响的铁轨上有一处缝隙。那么,这就是造成“咣当声”的原因
为了证实这个假设,我们可以在家做一个小实验。先用两张桌子制作出一道缝隙,然后把模拟车轮推过去,轮子滚过缝隙的时候,确实响了。除了观察火车的咣当声,还会和孩子一起观察许多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一根线就可以阻止蚂蚁前进?为什么浴缸里的水看起来是有颜色的?从对生活的观察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假设和实验,再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种实验的方法,很好地向孩子们展示了,“什么是观察?怎么在观察中思考。”
第二部分是“德德尼翁动画”,它采取了动画的形式来展示假设的过程,简单易懂,又富有趣味性。这个部分其实是一种带有假设的发散性思考,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想到更多的解决方案。动画中是三个固定的人物角色,每一集都会针对各种事情来进行假设性思考。比如第二集中,德德尼翁们外出时发现路上有一大一小两个水坑,其中一个走过小水坑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脚印会印在地上。再往前看,发现大水坑前面有一条线,线的两侧交错分布着点。
于是,他们三个人开始大开脑洞,猜测这是谁留下的印记。一个觉得这是恐龙路过时留下的,一个认为这是蛇和蜥蜴一起留下的,当他们讨论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工人推着独轮车经过,留下的印记和原来的一模一样。在第7集中,三人遇到了一个问题,这颗苹果是怎么被装进这个瓶子中去的呢?瓶口很小,苹果显然不能直接被放进去。A说,瓶子是两部分拼接的;B说,苹果是被切成四瓣后放进去的;C说,苹果是先放进一个烧杯中,然后用电焊将瓶口弄小的。
之后的解释是,果农在苹果很小的时候就用瓶子挂在树上,让其一直在瓶子中生长,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苹果进入瓶子的情况了。其实这部分是一个发散性思考问题的方法,之前的三种假设虽然不对,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激发孩子进行思考的一个有趣过程。这群可爱的德德尼翁,经常会思考很多被大家忽略的问题——冰面上的大洞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树上挂着的吊环有什么用?
他们的问题和假设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有人会觉得没什么意义,但恰恰是这些看似无聊的讨论,能活跃孩子的大脑,这部纪录片希望告诉孩子们,不管对错,不管问题的大小,思考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有趣的是,这个部分并非每一集都有,如果遇到前一个环节过长,或者实在没有好的内容,“德德尼翁的动画”也会任性的停一期。
第三部分就是“苍井优的思考”,这部分对应的是科学思考最后的两步:实验和评估,主持人会提出问题,然后用实验演示给孩子看。这部分的主角当然就是演员苍井优,每期都会有一个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例如第一集里,我们都知道,一根点燃的蜡烛,如果用玻璃罩盖起来,等玻璃罩里面的氧气消耗完之后,蜡烛就会熄灭。那如果换成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点燃后用玻璃罩盖起来,哪一根会先熄灭呢?是长的先灭,还是短的先灭,或者是两根同时灭呢?
第3集中,苍井优把一只气球绑在了推车上,常理来说,如果把一个气球绑在手推车上,当推车向前的时候,气球会因为惯性保持不动,看起来就是向后飘。但如果给气球加上一个密封箱,推动小车的时候,气球是会向前、向后还是不动呢?
这些问题都会通过实验来验证,但每一次实验都会中途停下来,留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每一集的最后才会把完整的结果展示出来。这个环节最“要命”的地方就是在最后的解释部分,当苍井优解释原因的时候,话说到一半,就会突然结束,旁白说“接下来请自己思考”。这种“逼死人”的方式一开始确实会让人不习惯,但这也正是《像乌鸦一样思考》最大的特色,就是逼着小朋友们主动去思考,去寻找问题背后的答案,而不是坐等节目中的标准回答。
对于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我们来说,获得标准答案,记住什么才是对的,是我们最为习惯的学习方式,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太多的“为什么”。而这部纪录片就告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思考问题,不管是观察还是假设,只要主动去寻找答案,就是正确的方向。
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排名前1%的孩子,不是靠天赋,不是靠智商,往往靠的是思维方式。爱因斯坦就曾说,“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孩子极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但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呢?”大多数父母总是在焦虑,担心孩子不会思考。
“思考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不是寻求某个由谁订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深入思考,主动求出解答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的过程。如果我们习惯于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时间一久,孩子的思考力逐渐弱化。当孩子对“灌输式学习”厌烦时,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可怕现象:“学习终点”,即孩子离开学校后就不愿意学习了。
而乌鸦呢,好像总是斗志满满,有着思考和学习的热情。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家伯德表示:“乌鸦具有一定的先天智慧和复杂的思考能力,能主动思考问题并即兴使用工具,在遇到难题时可以推理解决问题,通过反复尝试直至取得成功。”在感叹乌鸦智商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乌鸦学习,学会“像乌鸦一样思考”呢?
在第一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今天有个小如芝麻的发现,合上签名笔盖时,会有咔擦一声,为什么呢?拿起笔盖,放在灯下仔细看看,原来在笔盖里有两个凹槽——防脱落设计。有了这两个凹槽,笔盖和笔就能紧紧地合在一起,不会脱落。
看了这个发现,我们应该想想,自己真的有好好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我们的孩子每天忙忙碌碌做作业、上辅导班,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他们的眼睛有好好观察过生活的现象吗?也许观察了,有问题吗?有思考吗?很多孩子如果是那只乌鸦,也许抱怨两句就走了。只有那些留下来的孩子,思考、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吧。
我们的孩子到底要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学到什么?知识、技能……最根本的应该是科学的思考方式。耶鲁大学的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孩子怎样才能脱离老师、家长、辅导班,独立地学习,关键还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像乌鸦一样思考》这部纪录片想要告诉孩子们的就是这点。用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大胆求证。失败也没关系,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在这一步一步的脚印中,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并把这种方式用到学习、生活中,你就能成为“优等生”。
有人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表示,“如果我们是牛顿,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苹果被我们忽略了。”生活中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往往更能启发孩子思考。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更容易让孩子有探索的欲望。只有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