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弃笔从文,课堂从嘲笑到鸦雀无声

引言:不求富贵,不求显达,纵然是被世人不解或嘲笑,他要做一个干脆利落的人,不拖泥带水,敢于讲真话,讲别人不敢讲的话,他就是周树人,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小学课本里面有许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通过人物背景了解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先生之前在日本留学,学的是医学和解剖。但是随着鲁迅对医学的深入了解之后,他发现仅仅靠着自己的一双手是医活不了多少人的,必须从精神上去医治,从此鲁迅先生弃笔从文。鲁迅先生这样的超出常人的破釜沉舟的勇气在那个年代真的是屈指可数,即使放到现在,让一个人放弃了他苦心学习几年的专业从事别的行业,又有几个人愿意?但是我想,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来说,他是不会考虑这么多的,在他认为他觉得值得,这就够了。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帆风顺的,鲁迅先生刚刚转入文学行业也不是一开始就特别的顺利,也是在多次艰难险阻之后才成为让后人怀念的学者,这都是后话。虽然鲁迅从日本回来以后,辗转了不少行业,但是大多数行业都没有离开过文学创作,随着不断的发展,鲁迅先生成为了北大的讲师,而正是在北大的一件事,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鲁迅小时候虽然是一名少爷,但是随着家庭的破落,昔日的富裕早已不在,鲁迅先生的日常收入也仅仅可以维持家里的日常开支,干脆利落不拘小节的鲁迅先生也不是很注重这些衣食住行,他认为只要能勉强过得去就好。因此,读过鲁迅先生文章的人,在没有见到他本人的时候,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仪表不俗的人,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当鲁迅先生踏入教室的时候,却让众人大跌眼镜,本以为会是一名为人师表着装考究的彬彬学者,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名身着粗布长衫的人。有人可能会说,长衫不就是民国时期的经典穿着吗?鲁迅先生穿长衫也没什么大惊小怪吧,可是鲁迅先生的长衫着实让人惊讶,一件长衫上面竟然有好几个显眼的补丁,再加上鲁迅先生的瘦,倒是有点仙风道骨的感觉,这引起了学生的哄笑,同时还有一点就是鲁迅先生的口音,鲁迅先生是浙江人,带着浓厚的浙江口音,就算说普通话也很难听懂,这又引起了学生的哄笑。鲁迅先生在北京讲课,北京的学生见惯了仪表不俗的各种教室,对像鲁迅先生这样不拘小节的先生倒是很少见到,所以对待鲁迅先生多少有点嘲笑的意思。好在鲁迅先生以他开阔的胸襟,优秀的文采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学生,仅仅十分钟之后就让在场学生折服。当时的教育是需要鲁迅先生这样的教育者的,他们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衣着和出行方面,反倒是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如何将教育搞好,如何真正的教书育人。在第一次这样的课程以后,学生们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不屑一顾转变成为接受再到后来的青睐。几乎整个课堂上只有鲁迅先生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台下的学生都在耐心的听讲,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听讲。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学者应该清清楚楚的认知是错误的,他们自定好了自己心目中讲师该有的形象,却忽视了像鲁迅先生这样有大才学大胸襟的学者。不过那堂课以后也对他们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些学生注定会受益一生。在那些学生眼里鲁迅先生一定是个颠覆了他们对讲师认知的人,但是他们一定不会后悔成为鲁迅先生的学生。毕竟,能和这样一心为教育的老师在一起学习,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逐渐的,鲁迅先生的课被全校师生得知,他成为了北大里每节课座无虚席的一名讲师,而鲁迅先生也在践行着他当年的理想,文学救国,用教育去改变落后的现状,去唤醒国人的良知。鲁迅先生一直在身体力行的朝着他当时的梦想出发,他的作品几乎家喻户晓,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价值观。结语:他还是那个月夜下脖子戴着银项圈拿叉刺猹的少年,他更是早起革命的真正的猛士,一步步践行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他的文章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更激励着我们积极向上。就像鲁迅先生十分钟演讲打动别人一样,他的精神魅力一直打动着我们。参考资料:《鲁迅传》《狂人日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