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课堂节实验二小科学专场会务册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褚王杰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表面》是《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从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来看,教材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编排的。本节课承担着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同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观点的机会,为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的学生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到过或者在视频、图片中见过各种地形,对一些地形的特征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表面以及各种地形地貌形成及变化原因缺少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了解地区表面及各种地形特征的基础上,猜测地球表面和各种地形的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地形图,说出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2.科学思维:通过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区别不同的地形特征,并有根据地预测不同地形形成的原因。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地形图、图文资料、用橡皮泥捏地形等方式,学会用简单的词语归纳常见地形的特征。

4.态度责任:敢于提出对地形变化的猜想,并乐于和同学展开对地形形成原因的科学论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预测各种地形的形成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课前交流: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能介绍下旅游过程看见过的美丽风景吗?

2.播放视频:美丽的地球。

.提问:视频中的地球表面是怎样的?

预设: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小结:是的,地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我们把地球表面凹凸不平或高低起伏的形态,叫做地形。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老师在新闻上看到了上海正在造两座山,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播放上海造山的新闻)

2.提问:世博公园造的双子山对地形有改变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预设:上海原来是什么地形?

.提供资料:师出示上海的地形介绍——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2.19米。

从这个资料中你知道一些什么?(板书:平原海拔低)

追问:这里的海拔指的是什么?(PPT出示海拔的概念)

介绍:用横坐标表示海平面,纵坐标表示海拔高度。所以上海在造山前的地形是平原,在这个海拔坐标图中可以怎么表示?(生在希沃白板演示,师板贴)

(三)建地形模型,认识地形

1.提问:造了双子山后,上海的地形还是平原吗?地球的表面有哪几种地形?要解决这些问题你又需要什么?

预设:地形图和各种地形说明。

2.提供资料:出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常见的5种地形说明书。

提问:中国地形图怎么使用?(摸、看)不同颜色表示什么?

.PPT出示活动要求:

(1)观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5种相应的地形

(2)归纳:归纳每种地形的特点

()手捏:用橡皮泥捏地形,每组捏2种地形

(4)评价:海拔、形状接近真实数据

4.小组活动,师指导用橡皮泥造地形。

5.小组汇报:几组同学结合捏的地形介绍地形特点,其他组补充。

6.过渡:是啊,这5种地形是中国最典型的地形,也是地球表面最典型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复杂多样的,地球真美啊!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现在再来判断下造山以后的上海是什么地形?有什么依据?

本单元的研究重点是地球表面的变化,突出“变化”,但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变化理解是建立在对地形了解的基础上,对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有根据的猜想,通过建模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地形的相关概念,让科学思维随着建模的过程逐步发展。

(四)观察地形,推测地形形成原因

1.提问:虽然造山不能改变整个上海的地形,但是从局部来说地面的高低还是发生了变化,这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但是在大自然中有些地形地貌的变化并不是人为引起的,老师这里还有5种特殊的地形地貌,一起来看下(PPT出示5种特殊的地形地貌)

2.小组活动:观察5种地形,说说它们的特点,并猜测这5种地形的主要形成原因是什么?

.交流汇报,师汇总。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地球的表面(板贴课题:地球的表面),认识了地球表面常见的5种地形,还对5种特殊地形地貌的成因做出了自己的猜测,大家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在接下去的这个单元中将进一步探究验证。

5.拓展:下课前褚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视频播放余姚的美景)这是我们美丽的余姚,课后请去查阅相关资料判断余姚的地形,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经过长时间的变化逐步形成的,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地形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些证据将有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测,为后面几节课的学习埋下一颗种子。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版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应湾湾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通过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认识到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功能各不相同,又共同参与口腔的初步消化。

2.科学思维

(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比较不同牙齿的特点和作用,以及舌头、唾液的作用。

.探究实践

(1)能如实地观察并描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推测各个结构的作用并基于自主学习的证据认识它们的作用。

(2)能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以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4.态度责任

(1)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保护牙齿等健康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同学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美食,营养丰富,忍不住要去吃下去。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观看视频!

2.他怎么了?为什么会噎住?

.看来,我们要好好处理口腔里的食物,不然,不但影响营养吸收,影响健康,还会危及到生命安全。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二、探索

活动一:食物咀嚼体验

1.怎么研究?今天我带来了饼干。

先请大家猜测:饼干在口腔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饼干真的会变成同学们说得那样吗?要不?尝一尝?

.品尝前,有要求。

4.学生进行饼干咀嚼体验。

5.全班交流。

(1)饼干在口腔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2)饼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推测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办法去实证?

(查资料、做实验、亲身体验……)

活动二:自主学习,认识牙齿、舌头、唾液及其作用

1.结合任务单,利用平板中的学习资料包、牙齿模型材料,自主学习。

2.为了看看大家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7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