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徙和代沟问题
居住方式的变迁和住房变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
美国的神话和现实
印度的后殖民主义时代与国家的形成
莎士比亚戏剧与当代青年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浮士德》
科技发展中的道德问题
核能发电的未来走势
乔凡尼贝利尼《诸神的盛宴》画作鉴赏
……
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都是什么?
原来它们都是德国文理中学的写作课题,涉及到不同科目。
与我们通常印象里作文只是语文课的任务不同,这里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有书面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要求,不仅语言类课程(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要写作,社会科学类课程要写作(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艺术、哲学、伦理、宗教等),科学类课程也有写作(数学、物理、生物、信息等)。
这真正是“写作一统江湖”。
千万不要以为到德国读文理中学就是进入了舒适圈,事实恰恰相反。光是这些写作任务就能把人折腾够呛。除了非母语写作的思维障碍,知识面的拓展和思考的深度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业的主要形式
写作并非写文章就可以了,其实它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是对语言的多功能运用,是一种知识输出。所以既有书面写作,也有口头写作;既要动脑,也要动手。
尽管大部分的写作都是书面形式,但口头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讨论尽管以口头表达为主,其实它也是演示和报告类作业的基础。
小组讨论是最普遍的一种作业类型。几乎每门课程都有课堂或课后讨论的内容。
一般会以三四个人为一组,大家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并撰写感想报告,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讨论的时候学生要积极参与,不能只做旁听者,要贡献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以便大家互相启发。因为讨论本身就是头脑风暴的过程,融入越深,收获越大。
这种讨论不是追求共性,而是追求个性和观点。老师会鼓励学生提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观点,而不是与别人一致。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讨论很简单,无需准备就可徒手上场。如果说能够跟得上讨论节奏只是基本要求,那么引领讨论动向或语惊四座则属于高配置,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精力,提前做好课程预习、资料收集、知识梳理等工作。
文章不仅要写出来,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别人分享,才能产生流通的价值,也才能在实践反馈中予以完善,优化知识输入的质量。
演示是最重要的一种作业类型,它通常是综合形式的,包括讨论、调研、写稿、演说等环节,既有个人演示,也有小组演示。
演示最核心的价值在于观点的呈现。一般的情况下都按照“提出观点、证明观点、重申观点”的结构进行,这是一个通用的思路。
演示不光是讲解,它通常要用到视觉辅助,也就是PPT。因此,能做一手漂亮的PPT也很重要。
如果是那种比较大型的小组演示作业,则类似于一个方案策划活动。这种活动的准备时间比较长,内容也多,从主题确定、PPT准备,嘉宾邀请,到当天的主持流程、发言安排、意外预设等等,都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这之中既要考虑组织和操作问题,又要进行观点上的深挖和沉淀;既要运用表情、肢体和动作来“演”,又要用富有张力的语言来“说”,比较劳心费神,但很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话题作文的形式一般就是我们所说的议论文,要给出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一般可分为分析类和思辨类两种。
分析类写作一般在文科类课堂上会重点用到。比如德语课的学习内容一般以名著居多,但写作重点不在于学生的个人感悟,而是以分析为主。老师会让学生挑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旨,进行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
思辨类写作由来已久。学生只要参加过各种语言考试,对思辨写作就不会陌生。咱们国内的高考对思辨写作也越来越重视,每年都会有精彩的话题出现。思辨写作的重点在于通过主动的批判思考构建自己的观点。
话题的来源很广泛,资源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常用常新。
撰写报告似乎离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很远。但实际上提早熟悉这种文本,对今后的大学生活和工作生涯都会带来方便。
报告写作在科学类和社科类课程都会有所涉及。这类写作比较重视文字的客观性,条理性和逻辑性。一般不使用第一人称等主观词汇,结构上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术语表、方法、讨论、结论、引用文献、参考附录等要素要齐全。
与其它写作形式相比,报告类写作更注重实践性,有的需要根据给定案例进行分析,有的需要进行相关调研。它们大都会涉及数据和图表方面的分析,处理起来比较费功夫。
写作的意义
在中学生的学习与考试中,写作属于主观题型,是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显见的是,写作考查的核心是一个人的思想,文笔风采倒在其次。
为什么写作这么重要?个人觉得它有以下功用:
写作是一种价值输出,是话语权的表达,是提高个人影响力的一种方式。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用到多方面的能力:理解与分析,消化与构建,团队协作,表达与沟通能力等等。通过写作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提高了逻辑思辨能力。
所以,写作历练的不单是手上功夫,而是“全身武艺”。
会写诗的人功夫在诗外,会写作的学生功夫也在课堂之外。
课堂时间有限,能把老师授课的内容消化吸收只是学习的冰山一角。大量的工作要在课后完成,比如预习、复习、阅读、查资料、讨论、收集素材等等。
靠突击无法达成优质的写作。必须强化自我管理,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博观约取。
观点并非如树上的果子,自动等待人们采摘。
没有思考就没有观点。写作的最终要义是激发孩子探索、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未来一流创新人才所需的全面素养。
写作是以文体承载表达,最注重的是思维的深度和论述的逻辑性,因而也最能开发人的创造天性。因此要尽量用别人不曾有过的表达,要尽量让思想更深刻,而不是人云亦云,说那些正确的废话、常识性论点。
写作的重要事项
学习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望,人们需要把远望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
我们究竟要看向哪里?怎么看?这就需要大量的阅读。
阅读是写作最重要的储备工作。除了平时的自我积累,很多写作任务都有前置的阅读任务,学生要按老师的要求去阅读一些资料和读物。
这些阅读其实也是作业的一部分。大部分学校也开设针对阅读方面的辅导课程,并对留学生进行专门的语言强化。一般学校图书馆也会提供很多电子资源,方便学生利用关键词搜索。
想象石子击入水中,想象超新星爆炸,想象风吹蒲公英。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发散。
通常情况下,如果看到一个选题之后如果觉得无话可说,可以采用清单的方法,把能想到的、一闪而过的、与这个选题相关的观点全部列出来。这个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头脑其实并不枯竭,还是想法多多的。
既然是发散,就无需定势的框架。能发散的观点越多越好。要不断去联系、去发散,也不要有所保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犹如意识流。
对这些零散观点加以系统性的整理归类,有助于打开思路、理清想法,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构。
在阅读参考文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及时纪录文献的出处,并写入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引用部分。这样既节省时间,又避免了很多后续问题。理想状态是,论文初稿写完了,参考文献部分也理顺了。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养成习惯,对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业务写作都大有助益。
与作品成形之前的痛苦相比,润色和完善是相对愉悦的。因为大脑告诉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继续加油!
一般的写作在成稿之前要经过多次修改、检查和完善。首要的就是检查文章的观点和逻辑结构是否经得起推敲。其次是检查词汇语法,这是非母语写作者的难点。表达同样的意思,母语作者的句式和用词要丰富得多,能够体现该种语言文化的精髓,而非母语写作者这方面的能力大为欠缺,需要长期摸索和领悟。
无数人的经验表明,写作也是一种熟练工种。你越对它疏远惧怕,它就越虚张声势;你越是勤学勤练,它就越体贴入微,善解人意。如果在那种天天写作的环境中硬着头皮坚持下来,我相信,人不仅不会崩,还会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