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海南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对海南的第一印象是阳光、沙滩、椰子。但是,我上周跟着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深入海口市、琼海市、五指山市等多地,实地探访了他们民俗文化之后,发现可以说的第一印象还是蛮多的……包括《南海航道更路经》等民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椰雕等。
小贴士:什么是BMW中国文化之旅?
BMW中国文化之旅是BMW携手各利益相关方长期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旨在探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该活动发起于年,至今已持续开展13年,BMW车队不断探访和保护那些凝聚着中华文明精髓的文化瑰宝。
第一站:探寻南海渔民的耕海文化
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出门只要个手机就行,哪怕是从来没去过的地方,只要用手机导航就能轻松准确到达目的地。数百年前,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渔民们是怎样出海打鱼识别方位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海南渔船上有幸见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传承人——王书保。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自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捕鱼技术,16岁便开始闯深海,28岁时就当上了轮机长。与其他人一样靠海而生的他,拥有一份与众不同的经验——《南海航道更路经》。
《南海航道更路经》,又称《更路薄》,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海南岛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一度被称为南海的百科全书。
当天在渔船甲板上,王书宝用罗盘和平行尺以及刻度尺,给我们演示了怎样确定目的地的航向以及行驶路径。实际上,在航海过程中,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海水是会流动的,并且船只也会随着气流偏移,所以实际航行还需要把洋流、气流一同考虑进去,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南海航道更路经》凝聚了为了不断记录航一代代船长口口相传、笔笔记录的航海技术、路线水流、岛屿暗礁等航海信息。同时,《南海航道更路经》作为琼州人民的精神寄托,里面包含着对大海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站:探寻黎苗手工技艺
不知道大家是否对中学历史中的黄道婆有印象。她出身贫苦,因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到海南岛,她在海南的这段日子里便熟练掌握了错纱、配色、综线这些黎族织布工艺。后来她回到故乡,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黄道婆所发扬光大的织绣技艺,正是今年BMW中国文化之旅所探访的——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在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锦的织造工艺十分复杂,种棉、纺线、织锦到染色,所有的工序都需手工操作。我有幸在本次活动中体验到了染色这个工序。首先是要在织好的锦上绘制出需要的图案,然后用蜡把把不需要染色的部分盖住,最后将上好蜡的锦,放进染缸染色。等染料充分附着后,将锦放进七八十度水温的静水中将蜡漂洗干净,这就成了有美丽图案的锦。
看似很简单的工序,有很多的门道。就拿上蜡来说,蘸取的手速很有讲究,太快的话,蜡水会散开,导致覆盖面积过大。手速太慢,蜡水凝固,又无法沾在锦上。
另外,原料也讲究环保,比如:蜡来自枫树乳汁,多彩的颜色会来自黄姜,红蓝草,紫蓝草等。
第三站:探寻琼工琼艺椰雕文化
椰子是海南岛的特产。海南岛亦称椰岛,是中国椰子的主要产地,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9%以上。由于海南是中国椰子的主要产地,椰雕也就成了海南特有的工艺品。
海南椰雕主要流传于海南海口、文昌等地,于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为海口市龙华区文化馆,省级项目保护单位为文昌市文化馆。
海南椰雕工艺品主要有椰壳雕、椰棕雕和椰木雕三种。椰壳雕是以坚硬的椰子壳为原料,经过磨光、雕刻、镶嵌等工艺制作成工艺品。椰棕雕是以椰子外皮为原料,经过切、割、雕刻、磨光等工艺制成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工艺品和日用品。椰木雕是以椰木为原料,经过锯、车、烫、衔接、磨光、雕刻等工序,制成桌、椅、柱、梁、瓶等用具。
目前让海南椰雕面临尴尬处境的原因,是海南椰雕在发展与传承的区域和方式上相对单一。海南的椰雕主要集中海南海口、文昌,这些区域之中,但是如今村落懂得的全套椰雕技艺的老人也只有几个,年轻人学习这种传统的技艺愿望不强,人们也似乎掉下那个曾经只依靠手工打造的时代了。而BMW中国文化之旅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