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学习心得对于初学者来讲,理解也存在最

卤米松乳膏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4062.html
学习更多养身知识!唐代张怀瓘在其《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篆书,是早期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也是中国书法包括隶、楷、行、草四体在内的书体源头。篆书的结构特征普遍均匀齐整,曲线较多而直线相对较少,用笔圆厚朴素且饱满,注重线条的张力。毛笔书写在当下少之又少,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也随着时代变化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其可辨识性要比其他书体更加困难,且篆书与现代汉字存在很大的书写差异,这就造成了在用篆准确方面把握的难度,往往一不留神就会写错字。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局限,需要一边琢磨一边学习。刘璎琪书作识其质知其史在篆书的学习中,我主要注重掌握中锋用笔的笔法技巧,认真练习横、竖、弧等线条笔法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动作,找寻书写的手感,为具体字形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写篆书的时候我发现之于从前的捻管转锋动作还需要加用腕力,刚开始练习非常不习惯,手不听使唤抖得厉害,写字总不得要领。通过老师的点拨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探讨,坚持多多练习之后手生的情况就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字形、字法包括用笔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老师通过对书法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传授了我们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并补充演示了各不同书体之间的字法用笔特征,使我对篆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法学习不能仅仅是手上功夫,还要有对书法史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丰富历史文化知识,让自己肚子里有“墨水”,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以下是个人对书法史简略的掌握和总结。篆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的书体之一,其发展可分为多个时期进行了解。我国文字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数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即有类似符号的文字出现,西安半坡陶器、二里头陶器等出土陶器上均有类似大篆的文字,但主要是带有文字特征的象形符号。大篆的成熟主要在商周时朝,目前出土的那些时代的青铜器等上都有大量完备的篆书文字实迹。先后经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三大阶段的先秦文字统称为大篆。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令丞相李斯统一全国文字,始推行小篆,于是书法史进入了秦篆时期。秦小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刻石书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全国各地,尤其是现山东各地,立碑勒铭用以记述统一全国的功绩,并有七块刻石闻名于后世,分别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以及“会稽刻石”。其中“泰山刻石”和“琅邪刻石”原石流传至今,但均已残损严重,其他刻石更是早已不见踪影。进入三国魏晋时期后,篆书渐渐式微并走向没落,只有少量典范作品流传后世,最有名的是吴国皇象所书的《天发神谶碑》,其他书迹除了偶有用篆文碑刻外,大都仅存在于碑刻的篆额或篆盖上。从风格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篆体字有偏重美术化和程式化的倾向。唐代篆书尤其是小篆有复兴之象,虽仍然只是多见于碑额,但成就较高。唐代篆书最具代表的是李阳冰和瞿令问,其中李阳冰称得上是真正的篆书大家。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唐代篆书在中国篆书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宋元因为时代原因,篆书地位相对较低,没有过多的古法,仅仅得篆形而已。到了明代,篆书呈复苏之象,为后来清篆的兴盛做了很好的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清朝,尤其到了乾隆、嘉庆时期,由于商周秦汉文物出土渐多,考据学盛行,出现了很多研究篆书的书家。而后,邓石如的篆书又大大增加了书法的意味,书写性增强,由此篆书重新复兴于世。“笔软则奇怪生焉”,邓石如写的篆书有不同的韵味,并且后启吴让之、赵之谦等篆书大家。民国篆书在某种程度上是清篆的延续和发展,随着碑学大兴,出土文物更甚,民国书家有了更多和更好的条件去效法前人书法,从而使得该时期的篆书技法更精熟,书风也更加多样。明碑帖宜习练篆书学习包含了多个时期的不同碑帖练习,以下是我对不同碑帖的理解与认识。在先秦大篆方面,主要练习的碑帖是《散氏盘》《大盂鼎》《史墙盘》《毛公鼎》以及《虢季子白盘》。在整个课程当中,我对于临摹《散氏盘》的印象最为深刻。总体来说,《散氏盘》用笔粗放豪犷,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散氏盘》铭文的线条既凝重遒美,又不失潇洒畅达。《散氏盘》在结体上的主要特征就是形态生动且奇特,呈参差错落之势。该铭文中每个字都不刻意追求疏密的对比变化,对结构简单的字不以盘曲和伸展等手法进行调整,随字造形,一任自然。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以自己的想法来改变字的形态、走势,将结构繁复的字打破其对称、整齐、排叠的法则,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参差外轮廓,将重复的字进行变化,使之在作品中不重复,表现了篆字的多样性。除此之外,同学之间的相互点评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自己摆脱自我局限,有了更清楚的全局观。我个人对于《虢季子白盘》十分感兴趣,借此也加深了对它的了解。其铭文在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上有其独特的风格,章法舒朗,强调文字的独立性,但文字的顾盼之势又使其舒朗而不松散。单字结体的处理较为丰富,通过疏密避让以及长线条的使用,使其空间变化丰富,也就是所谓的“一字一世界”。铭文清丽流畅的线条、舒朗的章法以及精练的形象,令其产生了清丽秀逸的格调,因此相对于其他铭文我更喜爱《虢季子白盘》所呈现出来的清秀美。刻石类作品,我以《泰山刻石》为主要临摹对象。其字形平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外拙内巧、疏密得宜,章法行列整齐、规整协调。《泰山刻石》中弧笔的运用难度较大,因此在展开具体临摹前,我都是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线质的训练,以此来提高控笔能力和手指手腕的捻动及转腕能力。简略而言,书写时应在转弯处调整笔锋,略驻后捻管,保持圆转的笔势。对于不规则的弧形,书写时针对其环转的程度可分作两笔或多笔来完成,应尽量做到搭笔处不露痕迹。该石临摹整体呈端庄之势,可谓书写严谨、结体严密,但却没有板滞之嫌。对于刻石的整体练习,我们通常以不同大小的形态进行临摹,但对个人而言,我则更适应字形较大的尝试。对汉代流传于世的篆书名碑的学习,我主要着力于《袁安碑》《袁敞碑》等。《袁安碑》是我进行通临训练的碑帖,整篇通临可以加强我对作品整体的把控,调整作品的细节。通临时,会遇上重复字且相邻排布,就需要仔细观察帖上每个字的不同,努力做到精准临习的标准。其时隶书兴起,所以当时的刻碑中碑文以隶书为主,篆书更多的是用于碑额上,以显庄重古雅,如《张迁碑》《华山碑》《孔宙碑》等,便有了一种别样的风景,且篆额的用法一直延续到后世。唐代篆书,我以李阳冰的《三坟记》为重点。此碑承秦代李斯《峄山碑》笔法,结体纵势而修长,笔笔中锋,线条圆润,尽管没有粗细变化,但遒劲有力,如同一根根铁丝。字体主要为长方形,结构往往上紧下松,字体左右对称、均衡,严谨庄重,但却不失活泼。《峄山碑》与《泰山刻石》都呈现端庄之势,而我更为喜欢前者,以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三坟记》呈现出的雍容婉曲之态,而且我的《泰山刻石》总写得不够规整端庄,因此,每一个碑帖都需要仔细临摹,细心琢磨体会。学习书法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尤其是篆书的学习更需要多练、多看、多学,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对我而言,平日练习篆书能使我心中的杂念沉淀,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同时又能提高自己的识文断字的水平。所以,我在每完成一件作品后,都有十分欣慰的成就感。参考文献:[1]丛文俊.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点击图片购买,了解宝贝详情▼精选小楷毛笔纯竹浆毛边纸纯铜镇纸本命手镯红檀毫毛笔方格长卷

一起学篆书

篆友喜欢本文可以分享和在下方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