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读引领课阿长与lt山海经gt

立足统编语文教材,聚焦单元人文主题。

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架构单元整体教学。

教读引领课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执教者:吉县三中豆彩琴)

第二课时

(执教者:吉县三中豆彩琴)

教学设计

1、学会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通过熟读课文,仔细思考,梳理全文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详略安排,进而感悟阿长的性格及形象,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和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学生完成预习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熟读”就是多次反复读,“精思”就是仔细思考。今天我们重温经典《朝花夕拾》,相信在同学们的认真反复阅读和积极思考下,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二、明确学习目标

《朝花夕拾》书中10篇文章都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我们先来看一本书的名字。早上的花晚上拾起,用朝花夕拾来形容回忆,多么形象而富有诗意,这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的书名。在这些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中,鲁迅先生大量运用儿童和成人两种视角,将童年感受和成年回忆彼此交错转换。《阿长与〈山海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体会本文两种不同叙事视角,感悟阿长的性格及形象。(出示目标)

三、一读课文,体会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1.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鲁迅对她怀着怎样的情感?在这篇文章中两个鲁迅跨时空相遇,刻画了一个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形象。接下来,请你带着以下两个任务,深入字里行间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请分别找出文中代表“童年的感受”(用波浪线划出,并圈画关键词语)与“写作时的回忆”(用横线划出,并圈画关键词语)的一些语句,体会“童年的鲁迅”和“成年的鲁迅”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教师以课文第一段为例,举例说明。

3.学生读课文,全班交流,体会双重视角交织转换,童年感受与中年回眸交错进行。

4.借助资料,体会两种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

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北京大学教授申丹)

四、二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详略安排,初步感知阿长形象。

1.结合预习单的思维导图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课堂交流。

明确阿长形象:大大咧咧、粗俗唠叨、不拘小节、饶舌多事、迷信愚昧、善良慈爱、命运悲苦。

五、三读课文,理清情感变化,进一步感悟阿长形象。

1.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结合预习单的思维导图,再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课堂交流展示。

3.理清情感变化的同时,体会儿童视角下的阿长,进一步感知阿长形象。

朝花少年看阿长,小人物有伟大神力。鲁迅用孩子的口吻刻画了阿长饶舌多事,言行粗俗,汇聚很多迷信、愚昧的小人物形象。鲁迅对他的抱怨,率真、幽默,令人读后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当阿长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少年鲁迅对他所有的不满都烟消云散。因为他善良、热情、关心、爱护鲁迅,他是一个有伟大神力的小人物。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读课文,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梳理了文章脉络,感知了阿长形象,我们从详略安排、角度选择方面把握了文章重点(出示单元导读页)。只有反复读、多次读、多思考,才能把书读懂、读深,读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七、布置作业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运用儿童和成人的两种视角,将“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彼此交织转换。请任选一篇熟读精思,勾画部分语段,做些批注,感受双重视角叙述的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2.学会从文中反复出现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三、四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6岁,一个历经沧桑、看透世事炎凉的中年人,回忆童年时代的保姆,会有不同的认识。他以童年的心态回忆阿长,用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童年的自己,马上会有不同的认识。

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请用笔标注,深情诵读。

2.教师精选语句,引领学生深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赏析开头语句。没有亲人,没有地位,甚至没有名字,默默地活着,身份卑微,不受尊重。鲁迅曾说: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长妈妈正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这段话中表达对长妈妈的深切同情。

赏析文章的结尾。人到中年,历经沧桑的鲁迅终于明白了这一点。可惜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30年了,鲁迅专门写一篇文章来纪念阿长,这可是他的母亲都没有的殊荣。在文章结尾,他反复念到三个称呼:我的保姆长、长妈妈、阿长,这是鲁迅对长妈妈的深情呼唤。再对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他不厌其烦地说,她原本叫什么姑娘,但我已经忘却,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她的家庭。你读出了吗?鲁迅心中的自责内疚、深切怀念奔涌而出,最后都化作诗意的语句与祝福祈祷。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是成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和真挚祝愿,长妈妈已经与仁厚黑暗的地母融为一体。这时她不再粗俗可笑,愿卑微的她在另一个世界永安魂灵!夕拾朝花看阿长:同情感激内疚怀念!

四、五读课文,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孙绍振教授说,在局部的关键的词语中,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显示出语言的精妙。

下面的句子隐藏了很多心灵密码,仔细品读,深入思考,你能破译吗?

1.“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参考示例:

一个小孩子的愿望有多少人在意呢?远房叔祖尽管自己有《山海经》,却疏懒为“我”去寻,知书达理的母亲、慈爱的祖母,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在绝望中,阿长却挺身而出,她默默地、不讲条件地为“我”买来“我”朝思暮想的书,这是一个完全意外的惊喜!她的善良和爱心,掩盖了她的卑微、粗俗和愚昧。

在叙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就有“空前的敬意”“伟大的神力”的说法,但在那段叙述中是语含调侃的,因为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不能理解的,这是因“深不可测”而感到“神力”,从而产生“敬意”,就同时不免有滑稽之感。而这一段里,“神力”“敬意”的再度出现,就不再有任何调侃的意味,而是一种纯粹的敬辞,是一种抒情。

2.朗读下面的话,在比较中体会原句的妙处。

(1)“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2)“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哥儿,‘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参考示例:

(1)不识字的阿长连书名都不知道,这正符合没有文化的劳动妇女的语言特点。

(2)“我”念念不忘的就是书中的画,不识字的阿长牢牢记住了“我”的牵挂。这一句话,就把长妈妈的形象光辉夺目地立起来了,形成全文的一大亮点。

3.课后“思考与探究”第四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次熟读课文,通过我们的一次次阅读,通过我们一次次深入思考,我们体会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情感,走进了文本深处,把握了文章的深层意蕴,这就是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的好处。

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六、布置作业

1、做练习册

2、推荐阅读:臧克家《老哥哥》

预习单

1、扫清字词障碍,完成课后的“读读写写”和导学案的“字词积累”。

2、阅读导学案的“助学材料”,了解鲁迅生平,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概要,了解《山海经》。

3、回顾《朝花夕拾》,跳读《狗猫鼠》、《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回书屋》中有关阿长的语段。

4、熟读读全文,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END

共研共促

共期未来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