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年10月14日下午,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八周年之时,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座谈会,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再学习、再贯彻,深入理解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领会“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孙旭东、方培新、傅巧玲、曹晓阳、韩绪、徐国强,艺术家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前,“国美党建之路——党建文化长廊”正式落成并开廊。长廊是学校九十余年党建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艺术呈现,是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阵地,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
浙江省教育工委组织处处长陈钦林,校党委领导班子、二级党组织和党委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开廊仪式并参观长廊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
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传统,建构人民之心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八周年,也是毛主席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八十周年,两个“八”叠合在一起,使我们感慨系之。八十年前毛主席的讲话聚焦普及与提高,他指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毛主席对革命文艺进行了精辟的总结,无论是高级的文艺或者低级的文艺,均是为了人民大众。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继承了延安讲话的核心思想,同时将人民的主体思想加以提升。他高度强调创作是艺术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两个讲话的核心都是文艺的人民思想,对艺术创作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成了中国艺术创作持续地向着本土性、民族性的自强自信标准的深刻转向。人民之心的建构应该坚持三个面向。第一,面向时代的大生活。生活中埋着人民的根性,艺术家只有深入这种时代大生活,才能发现、感悟人民的根性。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过,“只有某些东西不仅仅被经历了,而且其所经历的存在获得了一种使自身具有永久意义的塑造,那么这些东西才称为体验”。蔡亮先生和刘文西先生一样,他们用画笔画活了陕甘人,画活了解放区的人,一个时代、一片疆域、一段历史、一张脸、一份神气、一种人性的美,他们的生活有痛、有挣扎、有沧桑,但所有这些经过生活的磨炼、咀嚼,变成了具有了永久意义的塑造,一种史诗般的再现和升华。第二,面向自然。这里关系到人与自然、面向自然、把握自然的方法问题,有三个要点。一是观看。“观”的繁体字是一只大眼睛的猛禽翔于天,俯察大地,无所不见,中国绘画有着一种特殊的观看。二是描绘。当年黄宾虹先生向李可染先生讲笔法,有很重要的一张纸,两面,一面写满了,来不及了,反面再写,这张纸很独特,将积墨五法一一演示,远观烟雨洒洒,近看积墨斑斑,从中得以直观中国画描绘古法的密钥,笔笔见污痕,处处留天机。三是洞见。绘画根本上来说就是使不可见成为可见,“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年,傅抱石先生参观韶山,画了《韶山图》,是一幅长卷,毛主席回韶山,阔别32年,在那里写了一首七律《到韶山》,傅抱石读了毛主席气度非凡的诗,他说“盖已数次拟形诸笔墨,愧未能窥测高深于万一”,毛主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气象。第三,面向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孕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定根基”,传统是人民的记忆精神的世代流传,传统也是人民性最深厚的地方。中国诗词协会会长袁行霈治学有八个词,“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博采,大量阅读,跨界、跨观点阅读;精鉴,要有鉴别力,要敢于质疑;深味,要有深度的品位;妙悟,要有豁然开朗的一天,迁想妙得的一天。我们研究者要能够采而能博、鉴而能精、味而能深、悟而能妙。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
锤炼从艺初心弘扬中国精神座谈会前,学校的党建文化长廊在象山校区2号楼正式落成和开廊,这是我们学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的鲜活载体。整个党建文化长廊,映照了国美师生“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的生动实践。
国美的艺术家和老师们以自身的身体力行,诠释了新时代艺术家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一是把稳航行之舵,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艺发展方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依托火热的艺术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表达,不断推出实践新思想、记录新征程、反映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理论标志性成果。二是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根基在人民,中国文艺自立于世界文艺之林的旺盛创造力来自人民。艺术家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的真挚热爱,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牢牢放在心里,创作出有生活、有温度、有感情的文艺作品,成为新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歌颂者。三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要充分发挥文艺在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方面的巨大作用,用艺术创造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要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四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引领时代的精品力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以“传之后世”的信念、“江河万古”的雄心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用作品的水平反映国家与民族文化创造的能力和水平,以艺术抵达的高度标识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文化高度。五是胸怀“国之大者”,在勇攀艺术高峰中成就人生价值。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勇挑重担,在精准服务国家和区域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在丹青笔墨中提升创作本领、在教学相长中锤炼从艺初心、在世界艺术的大格局中弘扬中国精神,坚守人品与艺品的统一,努力成为名家大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创新精神、历史感知与现实感觉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八周年,八年前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艺思想,我认为概括起来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
“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核心就是要“创造艺术高峰”。今天在座的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艺术家,大家共同的责任就是要创造新时代的艺术高峰。
创造艺术高峰,需要大兴创作之风。一是要强调创新精神,守正创新,返古开今。中国精神不是保守的,而是在不断回顾历史中“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创新之道。在与经典的对话甚至缠斗中,艺术家逐渐建构起自己的形式语言、风格面貌——在“与古为徒”的同时做到“与古为新”。
大兴创作之风,大家最直接想到的是主题创作。主题创作是推动创作之风的重要方面,但是主题创作不能等同于任务和订件,这不仅是自上而下的命题,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切身性的思考与探索。在杨奇瑞老师前几年组织的一期高研班《主题与形象》上,我们讨论罗丹的《地狱之门》,我们熟悉的“思想者”、“大影子”等作品,不过是《地狱之门》的一个局部,但是这些局部都独立成章、充满了力量。为什么在伟大作品中,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主体?就是因为它首先是一个形象,主题形象。不是用形象去建构一个主题,而是“主题即形象”。艺术家的本质工作就是创造出伟大形象,形象就是主题,这是艺术家的本分,是真正的艺术问题。
二是要强调历史认知和现实感觉。当我们进行历史画创作的时候,对历史要有认知,艺术家最关键的就是要在自己身上建立起一种历史的感知、现实的感觉。简单地说,画历史画要对历史有感觉,要在师生身上养成一种历史感;画人物画要对人感兴趣、对人性有洞察、对人道有理解,这就需要像巴尔扎克那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