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13学科模拟卷点击上图即可拼团↑↓↓↓
知识一:把握教育规律
1
教学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直观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启发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4.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2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
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知识点二:新课改下的教育观
1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