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笔如何更准确?如何使之达到自己最想到的状态?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控笔能力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
靠时间吗?
靠量吗?
不一定吧
如果只是单纯的靠时间和量来训练,那些善写江湖体几十载的人,控笔能力都应该不弱,应该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控笔地步,让笔怎么走,笔就怎么走,想要什么形态和效果都能准确的表现出来。
事实上是吗?答案大家心里都清楚,你让他们临一个字,都不可能临准。
所以,量和时间,并不决定控笔能力的高低。
也就是说,书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速成技巧的。
书法肯定没法速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某些技法层面,是有技巧获取更快进步的。
什么叫控笔能力?
就是我有能力让笔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能写出自己想要的笔画形态,字形结构等,要他多一毫,绝不多一分。
简单来说,就是字帖中有的形态,我们能临的更准确,脱帖之后写的更准确。
练习控笔,看似是练习手运笔的能力。
其实本质上考验的不是“手”,跟手的关系不大。
关键是在“眼”!
这是以前专栏讲笔法时中用过的图,这里就凑合用一下。
比如写最后的捺点,看着跟蟹钳一样。
如果想控笔达到这种形态,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只是练手上功夫,那肯定就是去生描了,他粗就粗,他细就细。
这样会很死板。
控笔的关键不在手,而是眼。
你只需要看出他这个形态的运笔逻辑,运笔过程,你就能通过简单的个动作把他描绘出来。
这不需要多高的手上功夫,只要拿笔不抖就行。
上图中有两个箭头,什么意思呢?
就是写这个捺时,运笔方向的变化。
就从这个过程来看,第一笔笔锋向上走。
然后从上往右下平出,这个有折笔痕迹,主要是方便演示动作。
写连贯了就是这样的
这个外形就差不多了像吧?
至于材料问题产生的外形东西,自动忽略就好,大晚上比较懒,随手找张纸画的,墨都是涮笔的黑水。
这也不需要是什么很高的控笔能力,只要动作分解开之后,一上一下就完事了,一般初学者练几遍都能做到。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其实很多笔法动作,不是练会的,而是看会的。
看懂了之后,才是手的问题。
看不懂,练一百遍也白搭。
如果想做到一种比较高水准的控笔,也就是随心所欲性质的,你脑子中就要有所有的笔法逻辑,也就是工具箱里工具要全,那时候就可以随便拿出来用。
控笔能力是建立在头脑清晰的基础上,你知道这一步要干嘛,下一步要干嘛,运笔自然稳,自然能达到想要的状态。
如果你只是感觉笔该这样运行,你就这样写,永远都不会准。
所以训练控笔,第一步是要训练眼力。
你得看出帖中的东西。
先把逻辑写正确,再之后,才是时间和量的问题。
我那一捺写的肯定不好,因为我也没怎么写过苕溪帖,让我现在临一遍我也临不好,但是慢写肯定是会写对的,多练几次就能写好。
先学会如何控制运笔逻辑,再谈熟练问题。
有些东西,熟练只是针对某个字,有些东西熟练之后,针对的是所有字。
其中利害可以自己去想。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看不懂到看懂的阶段,为啥有人进步快,有人进步慢?
进步慢的人,都以为练字是靠熟练工,所以每天很辛苦的临几百字。
看起来极其努力,实则成效不高。
其实熟练工这事,得建立在对的基础上,如果一开始路就错了,练的越多,错的越多,不可能控笔越来越精。
最好一开始以对为主,先想办法写对,先让眼睛能看到如何能写对,再去从量上练习。
这也就是为啥有老师的人,进步都快。因为老师会告诉他们怎么看,什么是对的。这无疑就节省了他们大量思考和验证对错的时间。
再多说一点吧,以前专栏中总讲运笔逻辑,什么是运笔的逻辑呢?
还拿这个捺举例。
其实从米芾这一个“捺”中,能看到两个人的笔法。
第一个是欧阳询,第二个是颜真卿。
欧阳询反捺,大家应该都见过。
比如这个“怀”“琛”的反捺。
你把欧阳询反捺的前半部和颜真卿正捺的尾部出锋处,结合看一下。
是不是就是米芾的捺?
这就是笔法的逻辑,有些笔法也是有起源的,有演变过程的,甚至他们还可以在往上从篆隶中追。
懂了这个,运笔心中就有数,有数,自然就能控制的准确。
所以,练字最基本的能力就在读帖,就在“眼”。
其余什么笔法准不准,结字稳不稳,章法匀不匀等等之类的东西,都是可以靠时间去消化的。
卡死大多数人的阶段,就是在眼力上。
至于很多人觉着熟练就能成书法家,几乎大多数人都到不了拼熟练工的那个层次。
熟练工看似简单,其实练到这个层次的时候,要比读帖还恶心,毕竟读帖练眼还能靠脑子,等到练细功那时候,只能靠死磨,枯燥不说,见效还很慢。